錫亞琴之戰:戰死沒有凍死多
錫亞琴冰川位於喀喇崑崙山脈南端,在巴控克什米爾、印控克什米爾和中國新疆之間。自1947年印巴克什米爾爭端爆發後,這裡始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對峙陣地,印巴雙方均在這裡設有重兵,並多次發生血戰。印度控制了這裡大部分地區,而巴基斯坦則控制了其中較低的山峰。
「他們從山上下來時,看起來就像野獸一樣,一個個鬍子拉碴,邋遢不堪,骨瘦如柴。」2003年9月,一位印度軍官如此描述那些剛剛結束三個月工作期,從錫亞琴冰川返回的士兵。錫亞琴冰川是一片完全不適合人類居住的荒地,即使這樣,它也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自1984年來常年爭奪的目標。
2003年9月,印巴雙方同意停火,從那時雙方就沒開過一槍。不過,仍然有數千士兵駐紮在那裡,在惡劣的環境中苦苦掙扎。今年4月,一起雪崩活埋了巴基斯坦140名士兵及其他文職人員。儘管印巴雙方一再呼籲和平解決問題,但雙方均不能找到讓雙方的士兵從高山上走下來的辦法。
這是一種極度的對抗戰爭——戰場處於世界上最寒冷、海拔最高的地方,離最近的城市也有好多天車程。駐紮在錫亞琴的士兵沿著68英里長的彎曲的戰線,擁擠在一個個孤立的哨站里。士兵們都相信鬼的存在,由於周圍一片雪白,他們均處在半瘋顛狀態。身在如此高的地方,吃飯和走路都很費力。士兵們更多是死於惡劣天氣和環境,而不是來自敵方的炮火。他們忍受著身體的創傷,如截肢和四肢凍傷,還有精神方面的創傷——未老先衰、記憶喪失、陽痿。「呆在那兒讓人發瘋。」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軍官在談到生活上困苦時說,「這是在受罪,哪裡還有榮耀可言。」
一張地圖引發印巴爭奪冰川
印巴之間的血仇始於1947年兩國獨立之時,最初是因為意識形態原因。印度是世俗國家,巴基斯坦為穆斯林國家。然而,錫亞琴之戰純粹是領土之爭。雙方的士兵均表示,不會給對方讓出哪怕「一寸土地」。結果是,雙方在1800英尺的戰壕里採取「一戰」戰鬥模式作戰。戰爭導致大量人員死亡,卻一無所獲。
錫亞琴冰川是眾多冰川中最大的一個,它是從喀喇崑崙山脈之巔滑落至下面滿是冰雪的山谷的。這裡寸草不生,沒有動物。此地是古老的查謨和喀什米爾王國最邊遠的地區,有著各種神話傳說。只有最勇敢的探險者才敢到此,很難想像,竟然有人試圖占有它們。
經過第一場戰鬥,印度和巴基斯坦1949年同意以停火線分割查謨和喀什米爾。他們將界線定在地圖坐標值NJ9842點上,由此向北直到錫亞琴冰川。當時,似乎沒有必要對錫亞琴冰川地區劃界。因為從沒有人想過會在這裡居住,事實上是個無人之地。
隨後就是因為地圖。上世紀70年代,旅遊觀光客帶到印度的地圖上標註著錫亞琴冰川為巴基斯坦領土。印度指責巴基斯坦此舉為「製圖侵略」。
當時,印度對巴基斯坦毫無畏懼。印度在1971年剛擊敗巴基斯坦,而東巴基斯坦又從巴基斯坦分裂出去,成為孟加拉國。但是它畏懼中國。1962年,中國在邊境戰中擊敗印度後,中國與巴基斯坦結成親密關係。1978年夏,印度軍方登山隊勘測了錫亞琴地區,確保巴基斯坦不能和北方的中國連接。這才認為可以同巴基斯坦一戰。其實這第一次探險是不必要的——該地蠻荒至極,在平地上只需幾分鐘的路程,在該地卻需要幾個小時才能走完,沒人願意往這裡來。
印巴雙方向冰川集結
1983年,驚聞另一方將占領通往錫亞琴冰川的山口,印度和巴基斯坦均決定於次年夏季派兵進入該地區。
1984年4月13日,一小組印度士兵聚集在了錫亞琴冰川山口。從這裡開始,形成了一條長達43英里碎石、黑岩和冰山地帶。印度士兵在努布拉河源頭的臨時搭建的廟宇里祈禱。此河像一條瀑布一樣明亮優雅,從錫亞琴冰川內部流出。然後,他們登上直升機,降落在更高的地方,又爬上上山的通道。
幾天之後,巴基斯坦直升機發現了他們。巴基斯坦方面迅速派來士兵阻止印度進一步前進。很快,兩國一邊爭相鞏固既有地盤,一邊奪取任何可以到達的高點。錫亞琴戰爭由此開始。「我們進來時,滿腔熱情,非常高興。」一位1984年參加行動的印度軍官說,「我們都認為自己是英雄。」
可是,印度當時的戰略走偏了。印度原本只是展示一下武力,宣示一下領土主權,然後在冬季前撤退。但是印度低估了巴基斯坦的反應。印度計劃的奇怪之處在於——它讓士兵進軍,登上山巔,然後又讓他們下來,完全讓巴基斯坦軍方摸不著頭腦。
按正常軍事思維,軍事行動應該要有明確的目標。而印度沒有目標,印度占領錫亞琴不是因為其需要它,而是因為其不希望巴基斯坦占有它——這個簡單的占領理由讓人難以置信。
印巴兩國一場愚蠢的戰爭
錫亞琴戰爭剛開始幾年異常殘酷。在1987年夏季的一次戰鬥中,印度軍隊占領了巴方在2100英尺高的一個哨站。他們乘著天黑爬上冰牆,之後幾天,他們分成幾個小組(在這種地方,集結成大規模突擊隊不大可能),冒著戰火爬向敵方哨站。
據印方一名士兵說,最後就像是高海拔戰壕戰。兩個巴基斯坦士兵先是被手榴彈炸傷,然後又被印度士兵用刺刀結束了生命。剩下的六個巴方士兵在撤退中被印方打死。海拔這麼高,不可能抓俘虜。
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雙方高官都認為戰爭徒勞無益。「印軍開進這一地區就是愚蠢的表現。而我們試圖奪取剩下的山峰,然後又放棄它們,也是情緒化的白痴。」一位巴基斯坦指揮官1989年在私人日記中寫道。
但是,由於兩國後來未能達成撤軍協議,兩國士兵,在受到同輩們的壓力、好奇心、軍紀,以及補助金的驅使下,依然志願繼續駐紮在錫亞琴冰川地帶,遭受西方軍隊絕不會忍受的惡劣生存環境。
1999年在那裡駐紮過的印度士兵維卡姆說:頭腦變得昏昏沉沉、皮膚曬黑了、身體掉皮,所見之處,除了雪還是雪,人感到無聊厭倦,算日子,從不脫衣服睡覺,人能想像到的所有問題都這這裡存在。」
撤軍無望,兩國士兵繼續挨凍
到1999年,也就是兩國試射核彈之後一年,巴基斯坦炮火瞄準了通往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的主要道路,並由此引發了簡短但苦澀的卡吉爾戰爭。迫於美國的壓力,巴基斯坦撤回了其軍隊。但是印度政治與安全部門不再相信,如果雙方同意一致撤軍,巴基斯坦不會重新占領錫亞琴。
從1999年到2012年,印度和巴基斯坦行走於締造和平與緊張衝突的惡性循環之中。2001年12月,一支伊斯蘭武裝襲擊了印度議會,印度因指責是巴基斯坦乾的,兩國均為戰爭做好了準備,在邊界動員了近百萬士兵。最後還是美國的穿梭外交緩解了緊張態勢。但是2008年11月,來自巴基斯坦的激進分子襲擊了印度孟買,造成166人死亡,破壞了下一輪和平談判。同時在錫亞琴地區,在雙方停火8年和印度軍隊首次登上山頂28年之後,印巴軍對依然在群山之間僵持著。
2012年4月的雪崩對巴基斯坦軍隊的打擊可謂慘重,不僅是因為造成人員傷亡,還因為雪崩埋葬了巴軍的作戰指揮部。鑒於印度方面已經掌控了大部分錫亞琴高地,巴基斯坦看起來從沒有像現在這樣虛弱。
但印度不想就這麼從占領地點撤出,並抓住契機就克什米爾爭端與巴方達成協議。印度堅持在撤軍前,要求巴基斯坦正式承認其對錫亞琴較高地點的控制權,並在地圖上標出這些位置。由於認為是印度首先挑起的戰爭,並占領了他們的領土,巴基斯坦表示這些要求是對他們的侮辱,幾乎不可能接受。印度國防部長安東尼警告說,近期兩國的會談不會取得任何突破性進展。這意味著,錫亞琴衝突以及克什米爾爭端,在未來很多年都不會得到解決,而兩國的戰士將繼續駐紮在高山之間,繼續挨凍。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