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統計,目前中國空軍目前共有2300多架軍用飛機,這裡面2000餘架是戰鬥機,剩下的300架是運輸機、轟炸機、預警機、加油機等保障機種。從數量上來說僅次於美俄,是世界上第三大空軍。而這2000架戰鬥機中有900多架為國產的殲-10系列、殲-11系列、蘇-27系列(包括蘇-30、蘇35)、飛豹系列,這些三代機目前是中國空軍的絕對主力。而剩下的1100架戰機依舊殲-7、殲-8以及強-5為主的二代機,這些二代機大多部署在西南、西北等地區,因為在這個方向與中國接壤的國家的空軍相對落後,二代機足以應付,而先進的三代機主要部署在東部發達地區。
而在這1100架二代機中有600架殲-7系列戰機,殲-7作為我國裝備數量最多的一型戰機,其生產持續了幾十年,最後一架由殲-7改進而來的殲教-7截止今年年初才又貴飛集團交付給空軍,這也標誌著殲-7飛機的生產正式結束。儘管早期型號的殲-7已經全部退役,但絕大多數殲-7的機體壽命已達20年,剩餘改進的空間並不多。此外中國空軍還裝備的有200多架殲-8II戰機,早期機頭進氣的殲-8目前已經全部退役,而所有的殲-8II型已經升級到了F型,具備發射中遠程空空飛彈的能力,部分戰機也具備了攜帶精確制導武器的能力。而空軍的牆角里還有一批被稱為「五爺」的強-5強擊機,最後一架強-5在2012年交付空軍,其整個生產周期長達44年,此前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替代機型,強-5的退役時間被一再推遲。這個情況不光中國有,美俄目前也繼續用著A-10/蘇-25,儘管現役的三代機的對地轟炸能力早就強於這些老爺機,但其消費比並不是很高,並且三代機速度過快,戰場支援的時間不足。強-5戰機目前也找到了合適的替代人選,最終將會在國產的L-15和殲教-9中產生,而所有的強-5將會在未來幾年全部退役。
未來幾年解放軍除了要淘汰這些二代機以外,還要替換早期引進的三代機。我國最早引進的那批蘇-27戰機目前已經服役了接近30年,機體已經老化嚴重。首批蘇-27部署的地點是蕪湖地區,而去年引進的蘇-35也是部署在蕪湖。到2020年也就是3年後,解放軍空軍需要退役的戰機就達到400架左右。
我國戰機產能
成飛公司年產殲-10系列40架 殲20試產階段為20架
沈飛公司年產殲-11B改進型30架 殲-16 30架 此外一部分產能要用於生產殲-15艦載機
所以我國目前戰機年產量在130架左右,未來換裝的壓力基本沒有什麼問題。但目前有相當一部分的二代機機體壽命只有十多年,還有相當一段的使用壽命,而且解放軍也干不出那種直接扔了的事。所以整個二代機的退役至少要到10年後。並且解放軍現在的裝備建設雖然說是不差錢,但說要用殲-20替換這些退役的二代機財政上也是難以為繼的。殲-20最終的產量會在300-400架之間,用於替換這一千多架二代機的還是三代機。所以希望中國的軍工人們,擼起袖子加油干,早日使我國空軍進入信息化、隱身化。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就點擊關注下作者 您的關注是我前進最大的動力 感謝您的支持
微博/公眾號:紐波特紐斯造船廠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