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美國陸軍專業刊物《軍事評論》,刊登了美國陸軍中校斯塔福德的一篇文章,介紹了部署薩德飛彈系統前期準備的很多細節,其中包括薩德飛彈AN/TPY-2相控陣雷達的強悍雷達輻射殺傷力。
文章透露,由於朝鮮飛彈發展速度加快,同時為了遏制中國飛彈對關島美軍基地的威脅,因此美國除了在關島附近部署搭載SM-3型反導飛彈的宙斯盾艦之外,還在2013年開始在關島部署薩德飛彈系統。從2013-2016年,美軍總共在關島以輪換的方式部署過5個薩德飛彈營,而最後一個將永久部署在關島地區。在2017-2018年,美軍還可能在關島永久部署2個薩德飛彈營。
美國陸軍通過在關島前期試驗部署薩德飛彈營,積累了很多經驗。斯塔福德中校認為,首先就是建立任務部隊指揮總部。例如美軍在關島建立首個薩德飛彈營,就成立了代號「Talon」的任務部隊,其成員來自美國陸軍第94空中與飛彈防禦司令部,主要參謀人員包括6名士官、1名軍士長,整個總部由一名中校指揮。在中校的指揮下,這7個人將完成飛彈營的全部功能,包括指揮、情報支援、任務計劃和後勤協調。
第二個問題就是建立對外接待單位。由於薩德系統的高度敏感性,因此一旦部署薩德反導部隊,很快會受到各方面的關注。以在關島部署的經驗來看,會有大量的政府官員、議員、媒體國防部高官和外國政要訪問。因此一旦部署薩德飛彈營,就必須建立更高層級的部門來負責接待,否則單憑飛彈部隊本身的幾個人,根本無法應對這些公共關係事務,這既有可能造成泄密,也會影響反導作戰部隊的主要任務。
第三是設立通信架構。薩德系統本身就是美軍反導體系的一部分,因此只有建立密切的通訊的戰場數據鏈通聯體系,才能夠確保反導任務的實現,目前美軍部署薩德系統,一般需架設「安全機動式反干擾可靠戰術終端」系統(SMART-T)。這是一種由悍馬機動車搭載的反干擾通訊系統,用於支援薩德系統作戰。但斯塔福德中校認為,隨著未來網絡和電子戰攻擊能力的而增強,應該部署更強大的通信系統。
第四是選址。選址首先考慮對手飛彈的可能來襲方向。其次最重要是AN/TPY-2相控陣雷達的對場地的要求,因為這部雷達在運輸和部署的時候,需要一個極為堅固的地面支撐。因此無論是部署在關島還是在韓國,必須考慮路面運輸狀況。如果由於路面狀況而使雷達無法運抵部署地點,再好IDE選址也無濟於事。即便是部署到位,如果陣地泥土過於柔軟,那麼雷達系統就無法準確跟蹤飛彈目標。
(編者註:其實從美軍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的進程可以發現,現在都是飛彈發射車,而沒有AN/TPY-2相控陣雷達。這可能是因為韓國民眾的反對和對道路的干擾,使得美國無法確保雷達的安全運輸)
需要指出的是,AN/TPY-2相控陣雷達絕不像美軍在韓國媒體上宣傳的那樣無污染。斯塔福德中校承認必須為AN/TPY-2相控陣雷達劃定安全區。美軍薩德反導系統手冊已經明文規定,雷達周圍100米內不能進人,而在陣面5500米距離內,不能有飛機攜帶彈藥通過。這是因為該雷達電磁波輻射非常強,可殺傷人體細胞,破壞人體生態平衡,誘發癌症並加速人體的癌細胞增殖,影響人的生殖系統。男子精子質量降低,響人的心血管系統,對人的視覺系統造成不良影響等等。此外該雷達高頻電磁輻射會影響燃油及武器、彈藥的安全,致使燃油起火燃燒,或引發魚雷或飛彈的引爆迴路中產生高頻感應電流,導致飛彈誤觸發,引爆,造成災難。此外,薩德飛彈發射車前半徑800米和車位半徑300米,也都是禁止區域。
第五是無線電頻譜管理。如果當地存在大量的民用無線電系統,就可能會干擾薩德系統的運行。
第六是設備接地問題。薩德系統的發射車、指揮控制中心、雷達系統都涉及接地的問題,例如關島的珊瑚岩地貌並不適合處理接地問題,因此需要專門修建水泥發射平台。
美軍薩德飛彈部隊人員是非常精幹的
第七是能源問題。薩德系統原來設計是短期前沿機動部署,然後返回基地,因此原來系統只有一台發電機。但是現在薩德系統往往要永久部署,因此一台發動機7X24不斷運轉給維護到來了極大壓力,而在戰時很有可能就是關鍵時刻掉鏈子。因此美軍在關島部署薩德就增加了一台發電機,以減少對主發電機的消耗。但斯塔福德中校認為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必須考慮供電問題,甚至要接入韓國的商業用電網絡。
第七薩德系統對當地的環境衝擊。除了電磁輻射外,薩德雷達的工作噪音為85分貝,會對周圍長期暴露在外的人員造成聽力損傷。例如美劇在2014年在日本京丹後市部署AN/TPY-2雷達,就長期遭受噪音污染的投訴,甚至民眾的抗議還迫使日本當時的防衛大臣中谷元防衛美軍基地來解決這一問題。
最後,斯塔福德中校認為如果解決不好薩德系統對當地政治、安全、環境等問題的衝擊,一旦出現大面積負面言論,勢必會對部署薩德系統造成巨大的衝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50320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