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國家來說,海軍需求很基本,但依然遠遠超過經濟負擔能力,下多少實際上是由國家的負擔能力決定的,能負擔多少就下多少,餃子下多少的問題好解決。中國不一樣,崛起的新興超級大國的定位決定了需求不再基本,同時得益於國家經濟的連續穩定高速發展,中國海軍軍費相對充裕,有條件考慮從需求出發制定數量要求的問題。
完全落後於時代的051型驅逐艦挑了近20年的中國海軍大梁
首先要談的是補上欠帳的問題。欠帳是向後看思維。所謂三大艦隊各自的驅逐艦支隊都沒有滿編,這就是欠帳,這是不對的。在缺乏任務分析的情況下,如何確定三大艦隊的實力分配呢?更加極端一點,東海艦隊和北海艦隊的活動海域多有重疊,是否可以合併呢?當然,這是牽涉到非常多方面的討論,這裡不予展開,只是要說明一點:缺乏任務分析來談艦隊規模是沒有意義的。三大艦隊各自配備一個或者幾個驅逐艦支隊是行政考慮,並非軍事需要。
應該說,補上欠帳的思維在中國很有市場,貌似天經地義的還帳實際上罔顧需求與平衡發展,弄到最後成為盲目的一擁而上,現在大力去產能的行業哪一個不是這樣開始的?
中國吃急於還債的虧夠多了,海軍建設要避免重犯這樣的錯誤,保持夠用,盯住目標,持之以恆,穩紮穩打,不僅要避免一擁而上,還要在設計時避免短視,做到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中國已經不再是一窮二白了,要緊的是長遠有用、平衡發展的高質量。有的東西是可以改裝的,有的是硬性的,缺乏遠見就限死了,不要把過渡狀態當作終態。
戰艦數量也不是真正的欠帳,要還清舊帳才能向前走。除非還是同一本帳,否則過去的盈虧與現在和未來沒有直接的關係。今日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怎麼還可能是同一本帳呢?
打造海軍可以有兩個極端:一是按照國家可以承受的限度打造最強大的海軍,以極大地降低戰爭門檻,將軍事力量作為可隨時使用的實力外交甚至盈利工具。二是打造最低限度的海軍,以確保國家民族的生存和基本利益為度,軍事力量只是保衛國家民族生存的工具,而不是實力外交的工具。現實永遠在這兩個極端之間,但傾向性還是有的。
054A的大量建造不僅滿足了中國海軍在短時間內對中程防空的需求,還解決了大量海軍軍官的升遷問題
打造強大的海軍所以小國只能聽命,那是做不到的。小國有小國的生存之道,更有小國的尊嚴,不會僅僅因為與大國的實力落差就唯唯諾諾,域外大國的支持更使得小國膽量和決心得到放大。事實上,在50-80年代,中國在人口和幅員上是大國,但在影響和實力上是小國,中國並不因此就低下頭,這對以為中國打造強大的軍力就可以迫使周邊小國低頭的人是一個警醒。
打造強大海軍使得其他大國不敢輕舉妄動,這也是叢林法則思維。人家要是決意咬你,只有在你還沒有足夠強大之前抓緊時間多咬快咬。要是現在沒有咬,為什麼?說明叢林法則並不是世間唯一真理。
反過來,要是叢林法則是唯一真理,為什麼全世界要坐視中國強大?世界並不需要另一個弱肉強食的霸權,已知的邪惡與未知的邪惡相比是兩害相較取其輕,畢竟人們對於如何應對已知邪惡已經熟悉了。當東郭先生是要吃虧的,但這不等於叢林法則就是普世真理。一切靠鬥狠是一些人的膚淺思維,害人害己。
168、169、170、171在服役之後就成了中國海軍的絕對主力,同時也開創了中國第三代飛彈驅逐艦批量建造的先河
和平崛起的說法現在較少用了,但從未有過否定或者替代的說法。習近平在海湖山莊上對特朗普說到:「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不奉行你輸我贏的理念,不走國強必霸的老路,願同美方一道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繁榮。」這實際上就是和平崛起的另一個表述。
江山輪流坐,今天到我家,這是對歷史的庸俗解讀。在世界大歷史上,每一個新興國家成為主導都是因為對文明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而從來不單是因為經濟總量或者軍事實力夠大就登上王座。事實上,自以為經濟和軍事力量足夠強大而挑戰現有世界秩序,將世界秩序當作功利性的東西對待,這樣的挑戰者通常都是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的。《大國崛起》系列並不是完美無缺的,但對於大國崛起背後的文明推動的重要性的闡述是正確的。
中國崛起需要完整有效的國家戰略。中國的新意識形態是不唯意識形態,尊重多樣化,互容,以發展和共益為共同目標。這還談不上完整清晰有效的總體戰略,但和平崛起的基本架構已經確立。戰略不僅僅是謀略性的計策,還是道義層面和策略層面的結合。冷戰理論之父凱南堅信美國政治體制和價值觀念的優越性,圍堵理論的核心是建立在美國的道德高地和蘇聯的道義崩潰基礎上的,在用軍事力量頂住蘇聯的軍事冒險的前提下,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圍堵促成蘇聯的瓦解。
兩艘返廠的052C和兩艘舾裝的052D同時停靠在江南造船廠的碼頭上,這還只是2年前的情景,而現在是一溜兒的052D和兩艘一天一個樣的055在那兒了
政治圍堵是在全世界爭奪盟友,孤立蘇聯;經濟圍堵是在西方享受自由貿易的好處時,把蘇聯隔絕於外,一方面不使蘇聯得益,另一方面用經濟發展的剪刀差凸顯蘇聯政治體制的不義;文化圍堵是打造道德高地,製造懷疑和不信任,在思想上動搖蘇聯人民對於體制的信任和忠誠。如果說圍堵好比戰爭中的鐵錘-鐵砧攻勢的話,軍事是鐵砧,政治經濟文化才是鐵錘,最終目的是不通過戰爭,就促使蘇聯從內部瓦解。
從杜魯門到尼克森,美國只用了凱南策略的前一半,但基本無視了後一半,實際實行的是冷戰戰略,而不是圍堵戰略。也就是說,走準軍事對抗道路,但保持在大戰門檻之下。冷戰戰略簡明直接易行,真正的圍堵戰略就沒有那麼容易了。里根用了後一半的變形,用軍備競賽拖垮蘇聯經濟,但美國經濟健康也從此走上了下坡路,經濟空心化、金融化、去工業化,國債增加,國力透支。凱南用畢生精力反對美國外交和安全政策的軍事化,堅信這不必要地使得冷戰延長,代價增大,結果是美國自身被軍事-工業利益集團所綁架。
055驅逐艦的陸地測試設施
凱南理論對中國崛起是一個啟示。中國不謀求圍堵美國,但要打破美國的圍堵,並通過向世界展示更加合理、共益、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領導共同發展。中國的崛起首先是政治和經濟的,軍事上只需把門檻抬到足夠高,杜絕別人輕易的冒險。這樣的發展道路需要定力和自信,首先要對中國的社會形態、價值觀念、發展道路有堅定信念,堅信中國模式代表文明的方向,深信中國站立在世界道德高地之上。
如果中國自己都對此沒有信心,只有一點經濟起飛奇蹟是不足以領導世界的。不就有幾個錢嗎?還真以為世界上沒有有錢人了?實際上,按人均算,中國還算不上有錢。沒錢是萬萬不能的,但錢確實不是萬能的,道德破產、信念缺失、民眾彷徨的國家是談不上崛起的,這樣的國家軍事力量越是發達,激發的是全世界越強烈的不安和反對。中國不是這樣的國家,但中國上下不少人對於未來除了朦朧的樂觀外,並無明確的認知,對於中國代表文明的未來這一點並無自信,這才或許是中國崛起的最大障礙。
在大量新型驅護艦服役之後,中國海軍越來越多的開始走出去,圖為2015年中國海軍152編隊訪問瑞典
既然和平崛起是中國的國家戰略,中國的海軍戰略就必須建立在相應的基礎上。中國接過全球化大旗,並不是要搞鴉片戰爭那樣的大炮強加的開放貿易,也不是要搞英國海外殖民地那樣的排他式全球貿易。中國主張的全球化不僅包括以中國為中心的貿易,也促進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
海運是全球貿易的重要中介,但不是唯一的。這是中國與美英等海洋國家很大的不同。海軍在中國的全球化中並沒有那麼特別的地位,中國要靠海軍保護全球化是似是而非的說法。即使到了需要海外干涉的時候,也不是海軍一家的事情。中國不當世界警察,也當不了。
用海軍保衛海外利益也是不現實的,中國不可能時時事事勞師遠征。中國沒有海外基地,也不可能打造全球的基地體系。海軍基地不只是要能靠泊加油,還要能裝彈、維修,更要具有一定的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能力,不僅平時能用,戰時也要能用。對於美國海軍來說,橫須賀、迭戈加西亞、前蘇比克算海軍基地,當然還有關島、夏威夷,但香港、新加坡只是加油點,也不能保證戰時使用權。中國現有的「海外基地」都是只有平時使用權的加油點,既不具備彈藥補給和維修能力,更不能保證戰時使用權。
位於非洲吉布地的中國首個海外軍事基地還在建設中
即使有海外基地,也不能做到可靠保衛海外利益。在伊朗伊斯蘭革命、利比亞動亂、古巴革命期間,美國海軍照樣毫無作為,只能坐視美國利益受到侵蝕。
中國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不謀求以軍事力量贏得外交和經濟利益,中國海軍是為生存性戰爭而打造的,而不是為利益性戰爭而打造的,不應該為本是海警職責或者專用於低烈度衝突的警備性兵力空耗資源。美國海軍也是為生存性戰爭打造的,所以強調全員精銳,所有成員都能作為主力投入戰鬥。
但歷史政治現實使得美國海軍在戰後一直是作為利益性戰爭工具使用的,發生嚴重脫節。瀕海戰鬥艦更是戰略誤判的結果,現在要回到老路上,但沒錢,希望以瀕海戰鬥艦為基礎研發護衛艦,搞高低混合,只是現在這潭水越來越混,到底會回歸一潭碧水,還是泥漿,誰也說不好,但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中國軍事,晨楓,中國,海軍,大規模,建設,戰略,思考,中國軍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49780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