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作者:徐平
國防部近日公布,以原18個集團軍為基礎,調整組建13個集團軍,番號依次由陸軍第七十一集團軍至第八十三集團軍。消息一經發布,隨即引起廣泛關注。
舊番號全部廢止,新番號全面啟用
在4月27日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兼新聞發言人楊宇軍就軍隊改革、中國第二艘航母等熱點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關於陸軍集團軍調整改革情況,楊宇軍介紹說,中央軍委決定,以原18個集團軍為基礎,調整組建13個集團軍,番號分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八十二和八十三集團軍。
楊宇軍指出,調整組建新的集團軍,是對陸軍機動作戰部隊的整體性重塑,是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新型陸軍邁出的關鍵一步,對於推動我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本輪軍隊改革「脖子以下」武裝力量結構編成改革動作最大、涉及部隊最多的一項。至此,集團軍舊番號全部廢止,全面啟用新番號。
2013年首次公開陸軍集團軍番號
2013年1月15日,中央電視台一則軍事新聞首次公開解放軍集團軍番號,報道中直接亮出了部隊番號,而不再是以往的「某部隊」稱謂。隨後,中央電視台以微博的方式發布消息稱:「我軍陸軍集團軍番號今起解密」。
解放軍番號解密究竟意味著什麼?一時間,海內外媒體有關解放軍番號的報道鋪天蓋地,眾說紛紜。許多外媒分析稱,這顯示了「中國軍隊更加開放透明」。
數十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對外公布消息時,都是使用「某集團軍」「某師」「某團」之類的稱呼。用「某」字替代,是基於保密要求。
不過,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類似集團軍番號這樣傳統的軍事機密,也逐步喪失了其保密功能。集團軍的駐地和番號幾十年相對固定,軍地之間交流甚多,加之一批批老兵退伍融入社會,集團軍番號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當然,其中不乏一些外界臆測的內容。
此次公開陸軍集團軍番號,也是中國軍隊越發自信與展示軍事透明度的需要。多年來,總有一些西方國家的政客和不負責任的媒體對中國進行抨擊,指責中國軍事不透明,而且常常與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一起,混淆視聽,誤導國際輿論。中國要在世界正視聽,就要逐步增加軍事透明度,公開番號便是其中的重要舉措之一。
實際上,2013年我軍只公開了陸軍集團軍番號,而沒有公開師、團級別的部隊番號,這對於保守軍事機密並無大礙。
漲姿勢,番號里有不少學問
「部隊在,番號在;部隊裁,番號撤。」許多老戰士一提起自己部隊的番號,總是懷著無限的敬意。特別是一些有著光榮傳統的部隊,即便是部隊撤銷了,但崇高、神聖的番號在戰士心中也永不磨滅。
那麼,究竟什麼是番號呢?番號,即部隊番號。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2011年版)和《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二版)的權威解釋,部隊番號是軍隊中建制單位的正式名號,按照編制序列和單位性質授予。部隊番號屬於軍事機密,一般僅限于軍隊內部掌握使用。
番號通常由冠名、矢名、數名和格名組成。冠名,表示單位的隸屬範圍和建制關係;矢名,表示單位性質;數名,表示單位的建制序列;格名,表示單位的規格、等級層次。為了方便說明,我們假設一個並不存在的番號,如「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邊防第1團」,其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為冠名,「邊防」為矢名,「第1」為數名,「團」為格名。
我軍部隊番號的排列,分為統一排列和非統一排列兩類。第××集團軍、第×××師、第×××團等,屬於統一排列;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空軍總醫院等,屬於非統一排列。世界各國軍隊的部隊番號基本形式大體相同。
番號中的數字,可以用阿拉伯數字,也可以用漢字。如「紅15軍團」「第115師」「第27集團軍」,也可寫作「紅十五軍團」「第一一五師」 「第二十七集團軍」。在同一場合要一致。但一些專有名詞,如「八路軍」「新四軍」「好八連」等,只能用漢字,不能用阿拉伯數字。
番號中的「第」字,是表示次序的詞頭,並沒有特別的含義,簡稱時一般都去掉,如「第十八集團軍」,也可稱「十八集團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有時為了行文方便,在連續表述番號時,只在第一個番號中用「第」字,後面的則省略,如第×××團×營×連×排。
有些被授予榮譽稱號的部隊,如「塔山英雄團」「劉老莊連」「黃繼光班」等,通常也可使用榮譽稱號。
不少人不清楚番號和代號的區別,甚至以為番號就是代號。實際上,部隊的代號是為密化部隊番號而授予的代稱,通常以數碼、字母或字詞組合而成。部隊代號由總部統一編擬、授予和管理,一般授予團以上部隊及需要保密的軍事單位,主要用於單位或個人的對外聯繫。在承辦公文時,部隊代號與部隊番號具有同等效力。
我軍從1950年開始統一使用數字部隊代號;1962年全軍統一使用四位數字和帶字頭的三位數字部隊代號,如「8341部隊」「總字190部隊」;1975年全軍改用五位數字部隊代號,團及團以上單位均使用首位不為0的5位數字代號,如「37001部隊」。外軍的番號、代號情況與我軍基本相同,如俄軍部隊也使用5位數字代號。
永不磨滅的番號,伴隨部隊南征北戰
我軍從建軍之初就使用番號。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部隊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這是我軍建軍後最早的正式番號。此後,各地起義軍先後用了「工農救國軍」「工農討逆軍」「工農革命軍」等番號。如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番號為「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
1928年5月,中共中央頒布《軍事工作大綱》,決定將「工農革命軍」統一改稱「紅軍」。1930年6月以後,各地紅軍分別進行整編,中共中央將紅軍正式定名為「中國工農紅軍」,通常在紅軍師以上部隊番號前冠以「紅」字,如紅四方面軍、紅1軍團、紅3軍第7師19團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不久後,八路軍番號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但仍習慣稱八路軍。八路軍、新四軍按照新的編制統一了番號,如「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新四軍第1支隊2團」等。
從1946年9月起,我軍正式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於當時戰事繁忙,各部隊改稱的時間不一,直到1947年底才全部改完。解放戰爭後期,中央軍委於1948年11月1日頒發了《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這是我軍第一次在全軍範圍內統一番號。這次確定的番號和編制原則,基本上一直延續至今。
當時,根據規定,全軍野戰部隊的縱隊改稱為軍,師和旅統一稱師,番號排列數目為70個軍210個師,內中空額,留待今後建立新的軍和師時補足;軍以上設野戰軍、兵團兩級,共定20個兵團的番號。全軍基本按兵團轄3軍、軍轄3師、師轄3團統一編排,團及團以上各級番號在全軍排序。
規定中提到當時全軍共有55個縱隊,均改稱軍。共有61個軍的番號,其中有幾個空缺。其中:
西北野戰軍為第一軍至第七軍;
中原野戰軍為第十軍至第十七軍;
華東野戰軍為第二十軍至第三十五軍;
東北野戰軍為第三十八軍至五十六軍;
華北野戰軍為第六十軍至第七十軍。
東北野戰軍入關後,根據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各大野戰軍都將可能跨區域作戰,野戰軍冠以地名的番號已不合適。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又將各大野戰部隊「改為以番號順序排列」:西北野戰軍改為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改為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為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改為第四野戰軍。
到1950年初,解放戰爭還未完全結束,人民解放軍步兵軍的番號多達70個軍,即第一至第七十軍,中間缺五十六、五十七、五十九軍,另有獨立第一、二、三軍。在此前後先後撤銷了6個軍,全軍實有64個軍。1950年下半年,鑒於大規模戰爭結束,又先後撤銷了9個軍部。不久,由於抗美援朝戰爭的需要,軍隊又進行了擴編,個別已撤銷的軍又重新組建,恢復了番號。1952年朝鮮戰場形勢趨於平穩,人民解放軍再次進行大規模精簡整編。至10月底,共精簡19個軍部、73個師。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又撤銷了幾個軍的番號。到1955年全軍陸軍共有33個軍。此後,軍的番號大體上維持在30多個。
集團軍新番號,為什麼從七十一開始
1985年,中國進行「百萬大裁軍」,大軍區從11個減為7個,陸軍共撤銷了11個軍部,並將原先以步兵為主的軍,升級整合為24個多兵種合成的集團軍。整編後的集團軍,仍沿用原先軍的番號,如第一軍整編為集團軍後稱第一集團軍。當時各集團軍分布如下:
瀋陽軍區:第十六、第二十三、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六十四集團軍;
北京軍區:第二十四、第二十七、第二十八、第三十八、第六十三、第六十五集團軍;
濟南軍區:第二十、第二十六、第五十四、第六十七集團軍;
南京軍區:第一、第十二、第三十一集團軍;
廣州軍區:第四十一、第四十二集團軍;
成都軍區:第十三、第十四集團軍;
蘭州軍區:第二十一、第四十七集團軍。
由於我軍的集團軍仍是軍級單位,集團軍軍事主官名稱也沒變,還是稱「軍長」,因此集團軍習慣上也稱「某某軍」,如五十四軍、六十五軍。
1998年裁軍50萬,第二十八、六十四、六十七集團軍被撤銷番號和編制,全軍集團軍數量也減少至21個。
2003年再次裁軍20萬,第二十三、二十四、六十三集團軍被撤銷番號,人民解放軍總員額降到230萬人,集團軍數量降至18個。
2013年4月16日,中國政府發布《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白皮書(簡稱白皮書),首度公開了陸軍全部18個集團軍番號。
2016年2月1日,成立戰區。原有的18個集團軍,從隸屬7大軍區改為重新劃歸東南西北中五大戰區陸軍領導。
從國防部最近發布的消息看,在新一輪軍改中陸軍18個集團軍調整為13個集團軍,全部啟用新番號。
如前所述,我軍歷史上軍的番號最多曾排到第七十軍。而且在此之前,歷經數次精簡,保留的各集團軍番號從1到65彼此之間互不相連。這次,就從七十一開始,且所有番號均依次相連,也避免了與過去老番號的重疊。另一方面,全部使用新番號,也避免了撤哪個番號、保留哪個番號等問題,所有部隊原來的番號都成為歷史,在這次重塑我軍力量體系的整體性革命性變革中,成為我們心中永不磨滅的番號。
作者系解放軍後勤學院學術研究部研究員、大校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徐 平
編輯:火藝卉 毛志文
值班:錢宗陽
編審:曲延濤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49598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