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心中國陸軍發展的朋友一定會發現,中國陸軍正在進行一次全新的革命:「飛起來」-建立空中突擊機群。而在其中,有一款俄制直升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說現在一直在擔負著中國陸軍航空兵的空中運輸和空中突擊主要任務,它就是俄制米-8/米-17/米-171系列中型運輸直升機,這種中型直升機運載能力較強,適應能力較好,改進型較多等諸多特點。因此,我們不僅僅可以在國內看到正在大量使用這款直升機,而且在維和行動中以及各種各樣的科研考察過程中,中國都選擇了米-8/米-171直升機,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最早引進米-8直升機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而後,隨著中國跟俄羅斯的軍事合作貿易越來越深入,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一直在引進各種米-8/米-171改進型直升機,這些直升機現在在中國陸軍航空兵部隊中承擔著主要的運輸和部分作戰任務。這其中,包括了米-8系列運輸直升機,現已運行近三十年,很多都已經報廢進入了博物館。而後接班的米-17/米-171直升機,是中國於2000年左右開始採購,現在還處於正當壯年時期,擔負著大量步兵投送任務以及遠程運輸,吊運物資等任務。米-17直升機,起飛重量13噸,最多可運載36人或者4噸物資,巡航速度230千米/小時,能夠外掛4.5噸,並且維護相對簡單。但對比美國使用的UH/S-60「黑鷹」系列直升機仍然存在短板,尤其是如果要考慮到超遠程飛行時,米-17/米-171直升機需要在機內加裝副油箱,而不能像「黑鷹」一樣採用外掛副油箱模式,這極大地限制了米系直升機的運輸能力。儘管後期中國自行加裝了外掛副油箱,可最多只能掛2個,而不是「黑鷹」的4個,極大的限制了直升機的運載能力。
另外還有一點中國採購米-17/米-171這型直升機,最重要也是較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其相對便宜的單價。尤其中國在本世紀初,最多是從採購將近200架米-17/米-171直升機。單價大約在300萬美元左右(同期「黑鷹」的基本型價格甚至達到1000萬美元)而根據當時國內若引進相關生產線,生產單價可能會比俄羅斯工廠生產高出近30%,如果要放大到整個龐大的200架訂單上,成本增長無疑是個驚人數字。因此中國選擇了直接從俄羅斯進口原機,而不是自主生產。這也是相對於來說嗎,是中國為了保持自己獨有的直升機系統(法國「超黃蜂」/直-8國產化的工作當時一直在推進中),而並沒有採用全套俄羅斯直升機系統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2010年開始,中國進口米-17/米-171直升機,已經變得越來越少。從目前統計來看,中國到現在為止,也就僅僅引進了9架各種改進型的米-17/米-171升級版,其中米-171直升機用於高海拔地區運輸,還有採購米-8系列用於兩極地區使用,這種直升機,除了增強了直升機的運輸能力和發動機抗寒性能以外,還增加了在雪地里隔夜起飛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這是俄羅斯在北極地區豐富開發經驗所帶來的結果。無論是出於學習,還是快速使用,都是比自行研發來的更快的選擇。
說到這裡,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中國現在有了直-8,直-9甚至武直-10直升機,但中國現在還沒有一款是適合自己使用的中型直升機呢?尤其是,在此次珠海航展上,中國的「20系列」工程,運-20、殲-20都紛紛亮相,可「直-20」卻錯過參加航展了!其實這說明了一個非常大的實際情況,中國想讓陸軍「飛起來」的最大難關仍然沒有突破-中型通用直升機技術。直升機技術不僅僅是高技術技術,也是大批量生產技術,如果一個機型不成熟是不可能批量的。「直-20」缺席珠海航展,甚至連個模型也沒有,只能說明現在的「直-20」很可能還不是最終定型的技術狀態,不定型談何量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直-20」現在的試飛任務只有一個,儘快量產!
說到量產,必須承認,俄羅斯的底子比中國好太多了。俄羅斯現在生產直升機,仍然可以按照五年計劃一口氣制定100架以上的大訂單計劃。而且是採用分包合作的模式,不同廠家分散加工,然後在組裝廠拼裝後整機出廠。這部分幾乎完全的被保留在俄羅斯境內。毫不客氣的說,這是曾經紅色帝國除了核武器以外,留給俄羅斯的最好的禮物之一。所以,中俄除了在核武器領域差距較大,在直升機技術領域也存在很大很明顯的差距。那麼我們當年引進了米-8/米-17的組裝線,就能學到核心技術?算了吧,俄羅斯人是絕對不會把全部的生產廠搬到中國的,只會出零件讓你組裝。核心的製造部分,絕對不會讓你學到手。這也是美國一直在乾的事情,從來都是出口組裝線,但是組裝的零部件等核心技術,都是美方掌握,你只是負責生產。所以指望依靠用「市場換技術」來獲得美俄的出口核心技術給中國,這條路已經很早就行不通了。
所以,就目前來看,中國的「直-20」無論再多等3到5年仍然是值得的,一方面是作為中國自己的獨立通用中型直升機平台,龐大的需求靠自己來填補,而且按照中國的個性一批比一批都要改進,也是不斷推進技術進步的腳步。而且,現有的直-9、米-17的到壽後的空缺,仍然還有2到3年,時間窗口還是有的。因此,中國現在需要是全心全意,搞好一個機型。再不濟還有直-8/直-18/AC-313可以做後備,填補部分空缺。在吸收美、俄的優秀經驗的基礎上,中國仍然需要走好自己的路,而不是單純靠引進過日子。
【免責聲明】
中國軍事,中國,陸軍,起來,最大,難關,仍未,突破,美俄,不會,出口,核心技術,中國軍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49313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