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焰少將:想韜光養晦求平安已不可能,只能大膽迎對

Alinna ...| 2017-05-03| 檢舉

進入20世紀50年代之後,美蘇發展核武器形成了「核毀滅平衡」,使得世界大戰難以發生,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旋律,國力競賽主要是經濟和科技競賽。但是,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獲得的發展機遇,仍然同自身的軍力息息相關,適時地推進軍事變革,保持和發展一支強大武器力量十分重要。從20世紀開始,美國一直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科技居於領先地位,同時軍事變革也走在世界前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憑藉最雄厚的經濟實力,率先實現了全軍機械化,而蘇軍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才完成了軍隊機械化。在核武器和遠程飛彈方面,美國同蘇聯競爭幾十年,美方一直占據著核打擊力量上的優勢。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開啟了信息化戰爭的序幕,依然是美軍獨領風騷,把世界上的其他軍事強國拋到了後面。

美利堅作為一個由跨洋闖蕩的移民組成的國家,國民歷來有一種開拓進取的文化基因。雖說美國文化有其粗俗、鼓吹極端利己主義的一面,卻也有注重改革、鼓勵科技創新的特點,這使它能在雄厚的物質基礎上,造就一支技術水平超強的軍隊,以「獨霸」的姿態充當「世界警察」,維護「世界和平」。我們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不過這個國家的改革精神、科技創新、體制探索還是值得學習借鑑的。

新中國的發展壯大,其實每一步都離不開改革。解放初期,中國學習蘇聯模式。20世紀50年代,依靠自力更生和蘇聯的援助,奠定了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並開啟了「兩彈」的研製,雖說這個模式後面暴露出許多弊病,但同舊中國相比還是先進得多。

1950年,首次統計出國內總產值為426億元人民幣(新幣),同年美國國內總產值為2862億美元,按當時美元對人民幣1∶4.2的匯率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只相當於美國的3.5%,占全世界總量的1.4%,名副其實的「一窮二白」。面對這樣的爛攤子,中國「邊打邊建」,解放軍也從一支「小米加步槍」的部隊迅速變成現代裝備的合成軍。

中國出兵朝鮮,力挫美軍,改變了近代一向挨打的局面。周恩來總理在內部承認,中國「軟骨動物」的狀態並未改變,那就是沒有獨立的工業和國防體系。此後中國集中力量建設工業包括軍工業,國家財力主要投入城市和礦山,加速進行工業化建設,長此以往,結果形成了一個「二元化」建構,廣大農村在「人民公社化」後仍然貧困。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完成了蘇援的「156項」重點企業的建設,有了完整的工業體系,雖不算先進卻能保障常規武器實現國產化,60年代又研製出了「兩彈(飛彈、核彈)一星(衛星)」,躋身世界五個核大國之列。此時的中國雖然還算窮國,卻也算是世界強國之一。如今,有些人抱怨改革開放前人民生活提高很慢,若細想起來那時的領導人也有其苦衷,若是不勒緊褲帶建成較強的軍力,如何能保障日後有一個和平發展的環境呢?

中國的建設也走過彎路,如「大躍進」那種違反經濟規律的冒進,還有以空想社會主義進行的「文革」干擾了建設進程。軍銜和許多條令的取消,導致軍隊在正規化的進程中出現了倒退。自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後,國家發展轉為外向型,軍事上也面向世界。

現代世界格局下,打仗也就是打錢。國防建設的基礎,正是國家的經濟實力。1980年中國的GDP為3600億元人民幣(當時摺合2200億美元),在全球經濟生產總量中只占1.8%。此時,鄧小平利用美蘇之間的對峙,爭取中國以穩固其世界地位的機會,讓軍隊「忍耐」大幅削減軍費,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利用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吸引了大量外來投資,從而迎來了經濟騰飛。2015年中國的GDP達到67萬億元人民幣,摺合美元高達10.8萬億,在世界總量中已占13%以上,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經濟上的崛起,引起世界矚目和驚嘆,也為國防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2009年以後,中國的進出口量超過GDP的30%,這已超過了美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這使得海外市場和原料地的作用空前重要,海上通道安全和維護海外利益成為國防建設的重大問題。2012年以後,美國高調宣稱要「重返亞太」,東海的釣魚島危機和南海的摩擦隨之升級,明顯是對華實施遏制的戰略性措施。崛起的中國,不僅被美國視為最大的挑戰者,也引來周邊幾個國家的不安,遏制和打壓呈現了某些聯合之勢。現在的中國要保持發展勢頭,面臨的挑戰可謂是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想韜光養晦求平安已不可能,只能大膽迎對。

高科技時代,現代武器都是金錢的堆積,只有國富,國防才有可靠的人力、物力、財力基礎。中國的國防費已從1980年的170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15年的8800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價格也增加了5倍以上。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國防費在世界上的排名還在第10左右,在2009年以後都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1991年海灣戰爭後,人類戰爭已開始邁向信息化時代,如今的戰場,已經超越了傳統的空間,擴展到陸、海、空、天、電磁的多維空間,美國軍隊在信息化領域又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未來的戰爭和軍事鬥爭,將由信息化的高科技武器主宰戰場。近十年來,中國軍隊建設正在實現外向型的轉型,海軍由近海防禦增加了遠洋防衛任務,空軍由國土防空轉變為攻防兼備,神秘的「二炮」部隊於2015年12月31日正式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成為中國軍隊的新軍種,擔負起遠程常規打擊的任務。2015年開始的新一輪軍事改革,從國防建設和指導思想、武器裝備更新以及全軍的編制體制等方面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強兵是富國的重要保證,雖然現在軍費開支只相當於美國的四分之一,中國依然以和平發展為中心,不過解放軍也在大力推進軍事改革並以此加強國防建設,這正是保障持續發展和徹底實現小康和富裕目標所必需的。「中國夢」也是強軍夢,圓夢又要靠改革。

歷史積澱了無限滄桑,創造了無盡輝煌的中國,歷來是求穩容易,變革卻較難。若是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不進則退,軍事變革是強國所必需。今天的中國已經有了從未有過的雄厚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正確的領導和有志於改革的億萬軍民,在國防上建設實現騰飛的目標也一定能夠完成。中國人民為之奮鬥的理想前景,現在已經在眼前出現,即如同毛澤東當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結尾中所說的那樣——

「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讓人們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迎接這一前景吧!

中國軍事,徐焰,少將,韜光養晦,平安,可能,只能,大膽,迎對,中國軍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49313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