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戰機實戰能力竟那讓美軍頭疼?

美媒近日報道了中國最新服役的殲16戰機,文章稱,中國殲-16雙座攻擊機的一種改進型號。美媒認為,中國殲16戰機換裝了最新式有源相控陣雷達並升級了航電設備。

據查,國產殲16D戰機於015年12月18日首飛。殲16D沿機身方向加裝了新天線和用於電子戰的共形陣列天線,改變了機頭整流罩的形狀,可能為了容納一種更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最重要的是,殲-16D的機翼翼尖安裝了新型電子戰吊艙,類似於美國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戰鬥機在翼尖安裝的ALQ-218電子支援偵察吊艙。

這些電磁感測器能夠分析雷達頻率,協助確定雷達波發射裝置的位置。此類數據對於干擾雷達或者瞄準和摧毀雷達都非常有用。

按照美媒的分析,中國殲16戰機最為惹眼的就是其電子戰能力。那麼什麼是電子戰?殲16真實戰力到底怎麼樣?

什麼是電子戰?

所謂電子戰泛指利用各種裝備與手段來控制與使用電磁波段(包含無線電、可見光、紅外線與紫外線波段)而進行的軍事行動,這些行動包含維持我方使用與控制的能力,與抵擋敵人阻礙我方使用的手段,以及妨礙敵人達到相同目的的方式。

為了達到電子作戰的目的,對於任務有以下的區分方式:

傳統區分方式:

電戰支援:是指利用各類裝備與手段,對於電磁波訊號進行分類,辨識,定位與分析等等的工作。常見的任務包括對各種雷達的區分,辨識與方位標定等等。

電戰反制:是指對敵方使用電磁波的裝備和手段,進行壓制或者是破壞的行動。常見的任務包括干擾敵人接收的電磁波訊號,或者是對敵人的裝備進行實質上的破壞等等。

電戰反反制:是指我方降低或者是壓制敵人的反制行動所產生的影響。常見的手段包括更換雷達使用的頻道或者是操作地點,更換無線電通訊使用的頻道等等。

現有區分方式:

電子作戰支援:包含電戰支援的任務型態,但是支援的範圍擴及其他型態的軍事行動所需要的各種電子作戰相關情報的支援,辨識與分析。

電子防護:包含電戰反反制的任務,但是涵蓋範圍擴及對於裝備,人員以及作戰相關與支援資訊的保護,並且確保各類軍事行動的有效進行,不至於受到敵方的反制而干擾。

電子攻擊:包含電戰反制的任務,但是涵蓋範圍擴及對於操作的人員,設施,支援的裝備與人員的攻擊與摧毀。

電子攻擊或者是電戰反制的任務型態可以區分為兩大類:

軟殺:軟殺是以非物理性,非實質上的摧毀方式降低或者是壓制敵人使用電磁波的行動與能力。

常見的軟殺方式又可以區分為兩類:

主動干擾:主動干擾是以發出訊號的方式阻止敵人有效接收與利用電磁訊號的方式。譬如發出干擾電波使敵人無法使用無線電進行通訊。

被動干擾:被動干擾是自己不發出訊號的手段,對於敵人使用電磁波的行動與以干擾。譬如說利用干擾絲製造雷達假目標,或者是以特殊塗料降低紅外線訊號的強度,降低敵人偵測的距離或者是機率。

硬殺:硬殺是以實質上破壞或者是殺傷敵人的系統,人員與相關設施,以阻絕敵人進行各種電子作戰行動的能力。常見的硬殺手段包括以反輻射導彈摧毀雷達等訊號發射系統,以各種導彈或者是炸彈等武器摧毀敵人的通訊設施與單位。

擔任硬殺任務的載具或者是武器不一定具備截收與使用目標所散發的訊號的能力。譬如說1991年沙漠風暴行動中攻擊伊拉克長程警戒雷達的AH-64直升機只是一般對地攻擊直升機,使用的武器也並未針對雷達站或者是任務進行改裝或者是使用其他特別的裝備。

殲16D戰機的電子戰能力

據分析,殲16D戰機如果想如果想提高幹擾和打擊雷達的效率,很可能配備了干擾發射機以及反輻射導彈。最大的可能性是,飛機將在機翼和機身下方懸掛兩到三台干擾器吊艙,每一台對應不同的雷達頻率。

據說這些干擾器可能同樣使用了有源相控陣技術。 即使滿載電子戰設備,殲-16D依然能夠空出12個掛載點中的6個,用於攜帶武器。

中國擁有三種可以遠距離追蹤敵軍雷達的反輻射導彈。CM-102型導彈射程62英里(1英里約合1.6公里),彈頭重176磅(1磅約合0.45千克),很可能具有精確打擊海上和地面目標的能力。

中國還自主製造了俄羅斯Kh-31P導彈的國產版本,被稱「鷹擊」-91。其射程稍遠一些,同時具有反艦功能。最後是參照「霹靂」-12對空導彈研製的「雷電」-10反輻射導彈。當然,基本型殲-16戰機能夠掛載的其他武器,殲-16D基本都能攜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49226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