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是以原18個集團軍為基礎,調整組建13個集團軍,番號分別為第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八十二和八十三集團軍。
楊宇軍還表示,調整組建新的集團軍,是對陸軍機動作戰部隊的整體性重塑,是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新型陸軍邁出的關鍵一步,對於推動我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從數量上看,無疑是變了,從18個變為13個,由數量規模型到質量效能型轉變。而「整體性重塑」這個詞語的使用說明,變得不僅僅是數量的減少,改變得還有很多很多。
說到番號,其實有著一番歷史沿革。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頒發《關於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其中規定:野戰部隊實行正規編制,統一稱號,縱隊改為軍,師和旅統一稱師。這是對於稱號的規範,在番號上,《規定》也提到,「番號排列數目為70個軍210個師,內中空額,留待今後建立新的軍和師時補足。」
這也就是常說的70個軍番號的由來。到現在為止,這70個軍番號中有3個還從沒有使用過,分別是第五十六軍、第五十七軍和第五十九軍。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注意到,這次的13個集團軍番號,是在原有的70個軍番號之後,依次排列出13個番號,從七十一到八十三。也就是說,這次啟用了新番號。
在此之前,經過歷次裁軍演變,集團軍的數量是18個。從2013年開始,集團軍番號解密。當時陸軍機動作戰部隊包括18個集團軍和部分獨立合成作戰師(旅),有85萬人。集團軍由師、旅編成,分別隸屬於7個軍區:瀋陽軍區下轄第16、39、40集團軍,北京軍區下轄第27、38、65集團軍,蘭州軍區下轄第21、47集團軍,濟南軍區下轄第20、26、54集團軍,南京軍區下轄第1、12、31集團軍,廣州軍區下轄第41、42集團軍,成都軍區下轄第13、14集團軍。
當時陸軍集團軍是集步兵、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化兵、電子對抗兵、航空兵等諸多兵種組成的戰鬥部隊。從以步兵為主的軍到多兵種合成的集團軍,也反映出軍隊的現代化進程。
而當七大軍區已經成為歷史之後,集團軍轉隸至各戰區陸軍,「換了領導」「搬了家」,東部戰區下轄第1、12、31集團軍,南部戰區下轄第14、 41、42集團軍,西部戰區下轄第13、 21、47集團軍,北部戰區下轄第16、39、40、26集團軍,中部戰區下轄第20、54、27、38、65集團軍。不難發現,當時番號和數量並沒有變。
但是這一次調整組建成13個集團軍,真的是一次「重塑」了。
在《解放軍報》刊發的「寄語全軍新調整組建的84個軍級單位」系列文章中,提到,「這次新調整組建的84個軍級單位,在結構上優化作戰力量編成,在效能上對接實戰需求,是作戰體系的一次重塑。」「作為新體制下的首任軍級機關,怎麼抓、怎麼建、怎麼管、怎麼戰,既沒有歷史經驗可以借鑑,也沒有現成模式可供參考,許多工作都是開創性的,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文章還強調,「首任者第一責任是把打仗的風向標立起來。」
資料 | 解放軍報、新華網、軍網等
校對 | 李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48877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