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19時41分,搭載著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約596秒後,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為啥舉國歡慶?
天舟最大的意義就是太空戰略。
從星球大戰計劃開始,美國實際上不僅要稱霸地球,而且要稱霸太空。
星球大戰計劃實際是1980年代研議的一個軍事戰略計劃,該計劃源自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在冷戰後期(1983年3月23日)的一次著名演說。"其核心內容是:以各種手段攻擊敵方的外太空的洲際戰略導彈和外太空太空飛行器,以防止敵對國家對美國及其盟國發動的核打擊。其技術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雷射、高能粒子束、電磁動能武器等)或常規打擊武器,在敵方戰略導彈來襲的各個階段進行多層次的攔截。美國的許多盟國,包括英國、義大利、西德、以色列、日本等,也在美國的要求下不同程度地參與了這項計劃。
星球大戰計劃雖然是冷戰思維下的產物,但對美國的影響卻很深遠。
按照計劃,從1984年財政年度到1989年財政年度將用 250億美元來研究先進的反彈道導彈系統的關鍵技術和驗證可能的方案,以便到90年代初決定是否和如何發展這種系統。這個計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多層次、多手段的反彈道導彈的綜合防禦系統。這個系統針對彈道式導彈彈道的助推段、末助推段、中段和再入段分四層攔截。主要的武器是天基定向能武器(如氟化氫化學雷射器、核能、X射線雷射器、帶天基反射鏡的準分子雷射器、中性粒子束武器)和動能武器(非核攔截彈和超高速電磁炮等)。這種反彈道導彈的綜合防禦系統是繼阿波羅登月工程後又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
中國人比較熟悉的薩德系統就是源自於星球大戰計劃。
1989年美國防部正式公開此項計劃。1990年當時的戰略防禦計劃局(即現在的彈道導彈防禦局)將合同進行公開招標,1992年9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贏得了演示/驗證合同,合同的目標是對大氣層內/外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所需全部技術進行集成。1993年10月美國國防部將這一開發計劃正式稱之為戰區高空區域防禦系統(英語:Theater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該系統在1999年8月前共進行了11次飛行試驗,其中前3次為非攔截試驗,2次成功、1次失敗;後8次為攔截試驗, 6次失敗、 2次成功。 1999年8月2日進行最後一次攔截試驗,也以失敗告終,遭受重大挫折的戰區高空區域防禦系統在此後五年多時間裡再沒有進行攔截試驗。
直到2005年才重啟「戰區高空區域防禦系統」,也就是後來的薩德系統。很顯然2005年很關鍵,美軍宣布重啟「星球大戰計劃」使得很多得以停滯的項目繼續完成。
而天舟一號,對中國來說,其實就是中國版的「星球大戰」中的重要一環。目前,中國將要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有能力建造和運營國際空間站的國家。
據美國「太空飛行網」稱,中國計劃在2018年前後,發射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隨後發射兩個實驗艙與天和一號交會對接。天舟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航天員和飛船將頻繁造訪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
最重要的是,當中國的空間站建立完成後,將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國際空間站的國家。到時候美國、日本、俄羅斯的宇航員想要進入太空,還得問中國答不答應。
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則承擔著往運輸人員和補給的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我們已經解決了補給的問題,接下來就該正式把空間站徹底給建立起來了。
太空,說白了,和平時期就是科研用途,戰爭時期立馬可以轉變為軍事用途,至於能量有多大,用了才知道哦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