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過招,招招致命,打蛇要打七寸,找准對方面命門,方可運籌於掌握之間,制勝於千里之外。
俄軍正是看準了美軍的軟肋,致力於發展殺手鐧武器,才能讓美軍憂心忡忡,惶惶不可終日。
據美國五角大樓透露
俄羅斯在2016年12月16日成功測試了一種能夠摧毀戰略通信和導航衛星的新型飛彈,該飛彈名為PL-19「努多利」,目前已經成功進行了5次測試,美軍認為,這款飛彈即將裝備俄羅斯軍隊,對美軍的太空資產造成嚴重威脅。
美方把衛星視為「太空中最有價值的不動產」,美軍事行動也嚴重依賴衛星,無論是精確制導、還是地面部隊通訊,都離不開衛星支持。
曾有人在美國防部會議上提出擔憂,「萬一有一天,戰爭衝突從地球蔓延至太空,我們該怎麼辦?」
近年來,俄軍大力發展反衛星作戰能力,或許不遠的將來,一旦作戰需要,太空大戰就將爆發!
一、美軍作戰行動具有嚴重的「衛星依賴症」
衛星是人類最早送入太空的太空飛行器,也是人類依賴最深的太空飛行器。目前,全世界在軌衛星數量約為1000顆,其中美國占四成(150多顆軍用衛星,250多顆民用衛星),是擁有衛星數量最多的國家。衛星數量越多說明一個國家航天實力越強,但也說明這個國家對衛星的依賴越重。
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美國在軍事行動中日益依賴衛星,例如用衛星追蹤敵方、保障偏遠地帶地面人員通訊,以及用衛星定位系統給艦船、無人機、炸彈等提供導航。
縱觀近年來美軍進行的幾場高技術戰爭,可以清楚地看到,美軍的戰爭行動嚴重依賴三個重要的支點:偵察支點、基地支點和戰場網絡系統支點,這已成為美軍戰爭行動的一個重要特徵。而這三大支點,無一例外地都嚴重依賴衛星!
以戰場偵察為例,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共動用了15一18顆偵察衛星,以及數十顆導航,通信、氣象等衛星,構成了覆蓋中東地區、24小時不問斷的衛星偵察網,為多國部隊提供了詳細,實時的戰場情報。科索沃戰爭期間。美軍共動用了50顆衛星。這些衛星對美軍獲取信息、搜集情報、進行戰場評估起了重要的作用。
至於大家都熟悉的GPS系統更不用說,GPS衛星被搞定之後,大部分美軍兵器均無法正常使用。據美情報機構估計,對手只需發動20多次反衛攻擊,就可能對美軍事行動造成嚴重破壞。
正是因為美軍對衛星的依賴性越來越大,美國官員開始擔心:一旦哪天衛星失靈,或者被敵方摧毀,還有什麼能暫時填補美軍的通訊與偵察手段空白呢?五角大樓曾嘗試用「全球鷹」無人偵察機、氣球載的無線電轉發系統,以及空中預警機等來填補衛星失靈時的空白。
然而,所嘗試的這些手段都比不上衛星通訊能覆蓋全球的功力,也不能像衛星那樣從其他國家上空無礙掠過。
2014年,俄羅斯發射的一顆衛星從美俄兩國商業通訊衛星中間飛過,隨後與第三顆美國衛星擦身而過。衛星飛越的間隔距離雖然不足以引發碰撞,但已觸動了美國人的神經。
美軍方主要有兩方面擔心:
一是美國衛星遭別國飛彈擊落。
二是美國衛星遭別國發射的先進裝置「干擾信號」,造成美軍地面人員通訊中斷、美國飛彈無法鎖定攻擊目標等。
考慮到潛在的太空軍備競賽,美國軍方決定不能再遲延,應立即提升衛星的抗打擊、抗干擾能力,並尋求構築一道「太空屏障」。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近年來投入大約220億美元用於空間項目,此後又額外追加50億美元,其中20億美元用於「空間控制」、即針對別國展開的空間攻擊行動。
為此,美軍還位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成立聯合太空作戰中心,就各種假定「太空戰爭」情形展開測試,著手加強當前弱項。 鑒於老式衛星有龐大,易被瞄準的弱點,美軍準備開發並發射一種小型的衛星群,使它們更難被發現和打擊。
二、反衛星技術在冷戰時期就是一個「熱門」
一般來講,反衛星武器有共軌式、直接上升式、定向能式和電磁干擾式4種類型。
共軌式反衛星武器是射入目標衛星的軌道,對其進行追蹤,然後利用動能或核爆炸將其摧毀。直接上升式反衛星武器不進入目標衛星的軌道,而只是當目標星經過上空時,對其進行瞄準攻擊。定向能武器,如雷射器和大功率微波束等,能夠將衛星徹底摧毀或通過輻射其敏感電子元件使其失效。電磁干擾則可以使衛星和地面站之間無法進行通信。
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被送入太空後,如何將太空中的衛星打下來,就成了美蘇兩國科學家面臨的新課題。美國和俄羅斯在不同時期都對這4種方式的可行性進行過研究或試驗,並且還考慮過對發射嘗控制中心和用戶地面站進行物理、電子和信息攻擊的可能性。尤其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強視太空為未來戰場,各種異想天開的反衛星武器也繽紛登場。
人類第一次反衛星試驗是在飛機上進行的。1959年6月19日,美國空軍一架B-52轟炸機向近地軌道發射了一枚〝Bold Orion〞衛星攔截彈,旨在摧毀軌道上已經報廢的〝Explorer 6〞衛星。〝Bold Orion〞衛星攔截彈從距衛星大約6公里的地方飛過,試驗以失敗告終。不過當年10月13日,美國又用B-47轟炸機再次試驗,這次成功命中目標,取得了世界上第一次反衛星試驗的成功。
由於成功率太低,美國的機載反衛星試驗一度停滯。直到上世紀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戰」計劃後,一項新的機載反衛星計劃才被啟動。美國沃特公司研製的ASM-135機載反衛星飛彈重1.2噸,採用動能攔截戰鬥部。
該飛彈由經過改裝的F-15戰鬥機試射過三次,試驗都是在2.4萬米高空進行,1984年進行的頭兩次試驗均瞄準預先設定的目標,而不是人造衛星。唯一一次真正的反衛星試驗在1985年10月13日進行,成功摧毀一顆在555公里軌道上運行的老舊衛星。
在反衛星技術的研發和部署上,俄羅斯以及它的前身蘇聯,起步不可謂不早。在美國人接連「成功」反衛星後,蘇聯人坐不住了。
1961年3月,蘇聯第一種反導系統RZ-25發射了一枚V-1000型反彈道飛彈,採用核爆方式成功摧毀太空中的目標。一個月後,蘇聯又進行了一次劃時代的反導測試,一枚V-1000型飛彈採用動能攔截方式擊落R-12中程飛彈,這次試驗領先了美國人23年。
然而由於蘇聯後來發現核爆反導的成功機率可達到96%,動能撞擊的成功機率卻只有不到60%,最終還是選擇了核爆攔截模式作為後來的「橡皮套鞋」系統的高層攔截手段。該系統是冷戰時期唯一真正達到實戰部署狀態的反導系統。
此後,蘇聯更加雄心勃勃地想要俘獲敵方衛星。1962年12月,蘇聯航天科學家科羅廖夫提出研究雙座載人「聯盟-A」號宇宙飛船,但因經費問題遇到瓶頸,隨後他又提出「聯盟」號的軍用方案,即「聯盟-п」截擊飛船。
1964年,「聯盟-п」雙人飛船進入積極研究階段,具體方案為:在發現敵人衛星後,飛船應近距離接近目標。這時一名太空人走出飛船,在判明衛星情況後,可以選擇俘虜衛星或是將衛星摧毀。由於該計劃技術複雜,而且美蘇衛星都裝有自動毀滅系統,「聯盟-п」項目很快被放棄。
冷戰年代真正可投入實戰的反衛星武器只有蘇聯的「衛星殲擊機」,也就是今天俄羅斯仍在使用的反衛星衛星。1959年,蘇聯召集國內最頂尖的19家武器設計局,探討可行的反衛星武器方案,經過一年多評估,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最終從5種方案中選定綽號「神風」的衛星殲擊機方案。
「神風」其實就是一顆安裝了軌道機動發動機、跟蹤識別裝置和爆破戰鬥部的衛星。
1963年,由切洛梅伊設計局研製的第一架衛星殲擊機「飛行-1」號成功進入軌道,進行第二次發射後,就確立了在所有反衛星手段中的優越地位。
然而由於1964年赫魯雪夫突然下台,切洛梅伊失寵,改由科羅廖夫領導衛星殲擊機項目。1967年10月27日,科羅廖夫設計局使用R-36洲際飛彈的火箭發動機,發射了衛星殲擊機「宇宙-185」號。在一至兩個軌道的距離上,這枚攔截衛星不斷變軌機動,最後在1000米距離上引爆。假如第一次攔截失敗,衛星殲擊機還可實施第二次攔截。
從1963年到1972年,蘇聯共進行了20次衛星殲擊機系統的發射試驗。1971年蘇聯就已具備了摧毀位於250至1000公里軌道上衛星的能力。1972年,蘇聯國土防空軍正式裝備衛星殲擊機系統。
1982年6月18日,華約6國舉行了長達7小時、遍布全歐的大規模軍事演習,蘇聯國土防空軍一天內連續發射「宇宙-1375」衛星靶標和「宇宙-1379」衛星殲擊機,它們在地面指令中心的控制下多次變軌,兩者最終在聯邦德國上空1600公里處「親密接觸」。
北美防空司令部以及北約雷達預警中心都探測到這一「空間爆炸」,大驚失色的西方不僅意識到蘇聯衛星殲擊機可以隨時在實戰中摧毀自己的衛星,同時也承認自己在反衛星領域已完全落後。
1982年6月18日,蘇聯在戰略演習中發射了反衛星武器。1987年蘇聯又研製成功了太空雷射武器系統——「賽艇」。
冷戰結束後,反衛星技術因《反導條約》而廢止,近年來才再次興起,且有進一步發展。
三、直升入太空,瞄準即撞擊
俄羅斯一直在秘密研發「努多利」反衛星飛彈項目屬於直接上升式反衛星武器。
「努多利」項目是「俄羅斯新的遠程飛彈防禦和太空防禦攔截綜合體」,由俄羅斯金剛石-安泰公司研製,分別於2014年8月12日、2015年4月22日、2015年11月18日、2016年5月25日和2016年12月16日進行了5次測試。
俄羅斯發射的直升式反衛星飛彈的原理卻並不複雜:大多數的偵查和通訊衛星,常用低地軌道,高度通常在100—800千米左右。攔截衛星的飛彈要做的,就是通過運載火箭飛到這個高度,然後通過制導,或者迎頭相撞,或者接近目標衛星爆炸並形成一個碎片帶,甚至通過核爆炸,就能癱瘓甚至摧毀衛星。要做到這一點,飛彈的射程至少要達到900—1600千米。
從這一層上講,「努多利」還真的不像美國媒體說得那麼玄乎。目前主要的軍事大國手裡,有大把的彈道飛彈可供選擇。甚至印度、朝鮮和伊朗也都在研製這一級別的飛彈。
如果反衛星飛彈採用的是撞擊的方式,只是把飛彈彈頭送到軌道高度就不夠了,還必須增加反推機動能力,讓飛彈獲得一定的動能。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在彈頭上增加火箭發動機。據報道,俄羅斯的S-300系列防空飛彈正在考慮進行這方面的控制改進。
除了地面發射的反衛星飛彈,早在上世紀80年代,蘇聯就曾經設想改裝後的米格-31D戰鬥機發射76M6型「接觸」飛彈,摧毀敵方衛星。米格-31的最大飛行速度達到2.83馬赫,這使得飛彈有了非常高的初速度。發射後,飛彈或者在衛星附近爆炸,或利用彈頭直接打擊衛星,便可使其喪失工作能力甚至徹底被摧毀。
蘇聯解體後,米格-31D項目曾長期被閒置。不過,2013年俄羅斯國防部透露,將使用空軍普通的米格-31替代米格-31D執行攔截衛星的任務。技術上講,也只需要給戰鬥機增加幾個武器掛點。俄羅斯《消息報》曾援引專家的分析稱,俄羅斯很可能會為米格-31研製新型反衛星飛彈,而不是沿用「接觸」飛彈。
此外,俄軍正在研製的S-500系統夠承擔防空、反導和反衛星等任務,甚至能夠打擊低軌道衛星和太空飛機。
早在2015年3月,俄羅斯高官尤里·鮑里索夫就曾表示:「俄羅斯最新的S-500可以消滅全作戰使用高度的各類空氣動力和彈道飛彈目標,S-500顯著優於美國的「薩德」系統,可以抗擊美國以及其他的最新式的第五代戰鬥機,還可以同時攔截戰役戰術彈道飛彈、洲際彈道飛彈,而最為獨特的一點就是可以擊毀地方的低軌道軍事衛星,S-500的末端的飛行速度大於5倍音速,世界是目前任何一款防禦飛彈都是無法攔截的。
四、定向摧毀,威力無窮
2016年5月,俄羅斯軍事科學院教授瓦季姆·科久林表示,莫斯科正在準備應對與美國的太空衝突。當時塔斯社曾報道,伊爾-76運輸機改型A-60具有雷射反衛星能力。
A-60是前蘇聯時期以伊爾-76為基礎發展的雷射反衛星/反導試驗平台, 其在1970年代就開始研製,於1981年8月19日首飛。
1984年,A-60首次用雷射成功摧毀了空中標靶。作戰雷射的研製工作在上世紀90年代初完成,但是由於財政撥款大大減少,該項目被凍結。
1991年蘇聯解體,這些遺產是由俄羅斯繼承,到2004年還在用A-60繼續做雷射測試。
A-60飛行雷射炮的最大射程為40公里,總射擊時間11秒。機鼻的大型球形整流罩內安裝了法佐特龍無線電工程研究院設計的「拉多加」-3瞄準雷達,可有效鎖定高空目標。
A-60機載雷射武器項目在2003年得到恢復,成為「獵鷹-E」研究計劃的一部分。A-60/2裝上了沃羅涅日化學自動化設計局製造的新型雷射炮,專門用於致盲敵方偵察衛星的紅外傳感器。
A-60/2在2006年左右恢複試飛,並一直持續到2009年。在2009年8月28日的一次最後階段試驗中,A-60/2發射雷射照射位於1500公里地球軌道上的日本「八仙花」試驗測地衛星,並記錄了反射信號。
A-60/2在2009年成功完成試驗後,俄羅斯啟動了「獵鷹-V」計劃對機載雷射武器進行進一步研究,金剛石-安泰設計局在該計劃中負責研製1LK222雷射炮系統,化學自動化設計局則負責研製配套的新型一氧化碳雷射器。
這套雷射炮的設計目的是致盲在地面、海洋、空中和太空中的紅外監視傳感器。1LK222系統將安裝伊爾-476上成為A-60M飛行雷射炮,並有望實際服役。
五、共軌式謀殺—「殺手衛星」
「反衛星衛星」是一種具有軌道推進器跟蹤與識別裝置以及殺傷戰鬥部的衛星,能接近與識別敵方的間諜衛星,並通過自身的爆炸產生的大量碎片將其破壞擊毀。與地面發射的反衛星飛彈相比,殺傷衛星可以部署到重要的導航、通信和觀測衛星所在的更高軌道上。這種衛星,也是蘇聯當時重點攻關的技術。
1968年11月1日,蘇聯發射的「宇宙-249」攔截衛星擊毀了前一天入軌的「宇宙-248」衛星。1971年,蘇聯從丘拉坦火箭基地發射了「宇宙-462」衛星,它在幾個小時內便趕上了4天前就送入軌道的「宇宙-459」衛星,隨後「宇宙-462」爆炸成了13塊碎片,將「宇宙-459」撞毀。
到1977年底,蘇聯已經發射了27顆「反衛星衛星」,其中有7次成功地「截擊」了供試驗的目標衛星。有資料顯示,蘇聯擁有的「反衛星衛星」一般長約4.6—6米,直徑1.5米,重達2.5噸,帶有5台軌道機動發動機,用雷達或紅外製導系統,可以接近到距離目標衛星30米內的有效摧毀範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也一直在謀求發展「反衛星衛星」技術。
2009年2月,在西伯利亞上空約790公里處。美國銥衛星公司的「銥33」衛星和俄羅斯的「宇宙-2251」軍用通信衛星發生碰撞,這也是太空中首次發生完整的在軌衛星相撞事件。時任俄羅斯航天兵第一副司令的亞庫申表示,「宇宙-2251」是一顆軍用通信衛星,於1993年從俄西北部的普列謝茨克發射場升空,從1995年起就已停止工作。
2013年12月,俄羅斯發射了3顆「泉水」通信衛星,但隨後,美國軍方發現,同一次發射任務中,還「夾帶」了第四顆衛星,名為「宇宙-2499」。這顆衛星的存在,直到2014年5月才由俄羅斯政府正式確認。
據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這顆「宇宙-2499」「用自帶發動機在太空中完成了一系列異乎尋常的變軌動作」,目標似乎是要靠近運載其升空的火箭殘骸。「這項技術也可能被用來使空間飛行器失靈——即成為一件反衛星武器」。《莫斯科時報》評論認為,「宇宙2499」所顯示的技術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意義。
2015年10月,美國航天新聞網站稱,「一顆俄軍用衛星處在兩顆Intelsat地球同步衛星之間長達5個月之久」,通用衛星通信公司總裁確認,這顆衛星是俄羅斯的「射線」多功能中繼衛星。它的作用是「確保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低軌衛星、運載火箭、軌道加速器與地面的通信」。
結語:
當前世界戰爭形態已經加速向網絡戰、太空戰轉變,太空強國正在加速構建太空雷達警戒網、研製天基軟硬殺傷武器、發展臨近空間飛行器等,強化太空對抗能力建設。一般在能力來說,反導是防禦性的能力,反衛星是攻擊性的能力。
目前就能力來說,美軍雖然沒有裝備專門的反衛星飛彈,但是裝備的大量的陸基反導飛彈系統都具備反衛星的能力。比如美國部署的GBI攔截彈射程在500公里。射高至少1800公里。能夠攔截低軌道衛星。海基方面也曾經公開擊毀過衛星。大功率雷射武器也是有效的反衛星武器。1997年,美國陸軍就公開了一次反衛星地基雷射武器試驗。
除了陸基和海基反衛星武器,美國也在積極研製天基反衛星武器。20世紀90年代,美國啟動了「軌道快車」計劃,2000年後,「軌道快車」計劃中的多顆衛星進行了在軌衛星的捕捉與自行修複試驗。這一試驗的主要軍事目的就是在太空擄奪敵方衛星。該項目一旦試驗成功,意味著人造衛星應用將步入一個新高度,美軍的太空戰能力將再上新的台階。
美國憑藉在太空軍事技術上的優勢,在反衛星武器上已占領了制高點。美國很可能在它需要時,任意剝奪他國利用太空的能力,正是因為如此,除了俄羅斯之外,中國也在努力搶占反衛星這一領域的制高點。
從戰略穩定性角度出發,中俄美發展反衛星武器有助於增強其反衛星作戰能力,建立起新的有效威脅手段,扭轉戰略穩定性的失衡,實現太空的軍事再平衡。
但是這樣的一種平衡,是建立在「互不信任」基礎上的脆弱的被動的平衡,一旦一方因科技突破占據決定性優勢,平衡就會被瞬間打破,甚至發展成為不受控制的新一場軍備競賽。一旦陷入太空大戰,多年來積累的文明和發展將會遭受毀滅性打擊,這也是值得全人類反思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48196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