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形成,而為了爭奪世界霸權,美蘇可謂不惜餘力,特別是在太空爭霸中,美蘇競爭幾乎到了白熱化,1957年前蘇聯率先發射了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反響,也給了美國一個始料未及,從而在太空競賽中前蘇聯首戰告捷;1961年前蘇聯發射了東方1號宇宙飛船,加加林搭乘該飛船繞地球飛行了一周,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載人飛行,並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而這也使前蘇聯在太空的優勢繼續擴大,但美國也並沒有因此泄氣,而是繼續拼盡全力追趕。
1969年美國發射了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並且實現了人類首次踏上了月球,可以說意義非常的重大,而這標誌著在太空競賽中,美國已經全面超越了前蘇聯,而前蘇聯由於技術和資金等各方面因素制約,逐漸在太空競爭中後繼乏力。1983年時任美國總統的里根提出了國際空間站的設想,經過將近十餘年的探索和設計,直到1991年前蘇聯解體、俄羅斯加盟之後,國際空間站的項目才正式啟動,1998年國際空間站初步投入使用,而後經過美俄等多國十多年的努力,2011年12月最後一個組件發射升空後,國際空間站完成了所有的組裝工作。
國際空間站主要有六個航天機構主導研發,其中包括美國、歐洲、日本、俄羅斯和巴西以及加拿大,另外參與該計劃的還包括11個歐洲國家,國際空間站的總重量達到423噸,長度為110米,寬88米,幾乎相當於2個足球場的大小,在距離地表面400公里的高空運行,基本上在90分鐘可繞地球一圈,可容納7名宇航員長期同時工作和生活,可以說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太空基地,實際上作為一個航天大國,中國在美蘇太空爭霸時期,都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尤其是2003年神舟五號將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這也標誌著中國成為繼俄美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雖然中國的太空計劃起步比較晚,但中國取得的成績可以說有目共睹,當然對於國際空間站的建設中國也非常樂意加入,並主動尋求相關合作的可能性,但美國卻以國際空間站某些技術具有軍事價值為藉口,直接拒絕了中國的提議,甚至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禁止美國與中國的航空計劃有任何接觸,對於美國的拒絕和波冷水,中國方面並沒有灰心,而是制定了本國的空間站計劃,2011年和2016年中國先後發射了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去年天宮一號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而天宮二號目前正在軌進行一系列的空間實驗。
在2020年中國將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和科學實驗艙,並開始建造屬於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大約在2022年前後完成組建,雖然中國空間站的總重量只有90噸,比423噸的國際空間站小了很多,但中國空間站也可以長期駐守3人,也可以進行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預計到2024年左右,國際空間站將退役報廢,另外俄羅斯也表示將退役國際空間站的合作,而美日歐也在航天發展上也出現戰略分歧,因此,國際空間站退役之後,歐美在短期內無力發射新的空間站,這也意味著在2024年以後,中國將成為唯一一個擁有空間站的國家,而對於空間站中國也對西方國家持開放的姿態,但除了美國之外,其他國家的宇航員均可進入中國空間站進行科學實驗。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