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夜將至,我從今開始守望,盡忠職守,生死於斯,至死方休。因為我是黑暗中的利劍,城牆的守衛,抵禦寒冷的烈焰,破曉時分的光線,喚醒眠者的號角,守護王國的堅盾。我將生命和榮耀獻給我的國家,今夜如此,夜夜如此。」這是摘自《冰與火之歌》里的一段話,《冰與火之歌》的內容不是以斯巴達為藍本,但我覺得用來總結斯巴達勇士的榮光一生實在是太到位了!真心,這個開頭我反反覆複寫了改了十遍都不盡人意,感覺怎麼都描述不出他們的驍勇善戰和赤膽忠心,只好「拾人牙慧」為我心中愛國勇敢的斯巴達勇士拍手叫好!可是勇士的精神從何而來,戰無不勝的斯巴達勇士是怎樣煉成的呢?
史書中的勇士是這樣的:在古斯巴達,每當嬰兒呱呱落地時,首先要抱到長老那裡接受檢查,如果長老認為他不健康,都會被拋棄荒郊野外的棄嬰場自生自滅;而後,他們的父母用烈酒給嬰兒洗澡,如果他抽風或失去知覺,這就證明他體質不過硬,任由他死去。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斯巴達人認為只有健康的嬰兒才能成長為強壯的戰士為國效忠。
小勇士們7歲前,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父母從來不會對他們嬌生慣養,不能挑食、不能哭泣、不能吵鬧、不怕黑暗、不怕孤獨,主要教會他們的是享受知足與快樂。有時我會問自己:作為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寶貴的是什麼呢?房子?車子?票子?今天有了答案,最寶貴的財富是去教會我的女兒享受知足與快樂,這會是她幸福一生的源泉,也會是她收穫到的最珍寶的精神食糧。
斯巴達男孩長到7歲,就要離開溫暖的家,被編入少年團接受嚴格訓練。隊長是從年滿20歲的青年中選拔出來的最勇敢、最堅強的人,小勇士們要對他絕對服從。他們每天練習跑步、擲鐵餅、拳擊格鬥和擊劍等,以增強勇氣、體力和服從性、忍耐性。每年在節日敬神時,更要接受鞭打的「洗禮」。他們跪在神壇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點般狠狠地打在皮膚上,他們不會求饒,不會呻吟,只會咬緊牙關忍耐,因為對他們而言,流血為榮,流淚為恥,能經受住鞭笞的人被稱為「神壇勝利者」,神壇的碑銘上會記錄下這種勇士的榮光。
12歲以後,訓練變得更加嚴格。全年無論冬夏,小勇士們只有一件單衣。到了冬天他們還要脫光衣服到冰天雪地里跑步,不許打哆嗦,甚至不許表現出畏縮的樣子。他們沒有被褥,只有一塊自己編制的蘆葦草墊用於鋪蓋。他們的食物也很少,可以說根本吃不飽,這是為了訓練他們偷食物吃。如果偷到了會受到表揚,反之會受到嚴懲。傳說有一個小勇士,偷了一隻狐狸,為了不讓別人發現,藏在胸前,狐狸在衣服內咬他抓他,他強忍著不出聲,直至被狐狸活活咬死。這裡要說明一下,所謂的「偷竊」,可是有法律明文規定的,「偷竊」年齡僅限11-12歲,「偷竊」 範圍僅是庇里阿西人的食物(庇里阿西人是從事手工業和商業的隸屬於斯巴達的奴隸,雖有人身自由,但無政治權利,須給斯巴達奴隸主納稅和服役,曾多次參與反斯巴達統治者的鬥爭),如果亂偷或者不服從法規的「偷竊」,會得到嚴厲的懲處。在古斯巴達,這種合法化的「偷竊」是為了訓練小勇士的偵察、布置埋伏、奇襲、搶掠的技能。這些方面的系統訓練對作戰是非常必要的,是一個未來戰士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當然這也是特定歷史背景下奴隸主和奴隸階層劃分的特定產物。
告別少年,滿20歲的斯巴達勇士們,已成長為一名正式的軍人,這時結束教育階段,開始接受正規的軍事訓練。斯巴達人的主要戰術就是利用方陣。方陣戰術不僅要求勇士的勇敢,還要求相互配合和紀律嚴明,以保證在戰爭中進退自如。據記載,著名戰役溫泉關戰役中,斯巴達勇士使用的就是方陣防守戰術——希臘長槍方陣,這由是寬大盾牌排成的盾牆以及層疊其間的長矛共同組成的防守方陣。在這密不透風的防守下,波斯士兵的小盾和短矛沒了辦法,成批成批地敗下陣來,倒在斯巴達勇士的方陣下。
再經過漫長的十年軍事訓練,30歲時勇士們總算可以喘口氣,離開軍隊,回家結婚生子,但是還必須要參加民兵組織,平時一起出操訓練,戰時一起戰鬥,直至60歲,才能真正退役安享晚年。歷經一生嚴格的而又痛苦的磨練,錘鍊出了一個個堅強的無畏的鋼鐵戰士,這也是斯巴達勇士為之驕傲為之榮耀的人生寫照!
斯巴達300勇士,在赫赫有名的溫泉關戰役中,腹背受敵,300勇士死死盤據著自己的陣地,誓死抵抗,長矛折斷了,就用短劍,短劍折斷了,就用石頭砸、用拳打,用腳踢,用牙咬,沒有一個投降,沒有一個逃跑,頑強抵抗了三天三夜,阻擋了萬餘人的波斯御林軍「不死軍」,直至最後全部壯烈犧牲。這場血戰,讓對手波斯王薛西斯認識到了寧死不屈的斯巴達勇士,他心驚肉跳地感嘆道:「這是一隻多麼可怕的軍隊!斯巴達人是不是都是這樣的?」後人為記錄下斯巴達勇士視死如歸的事跡,銘記住斯巴達勇士英勇無畏的精神,於是在溫泉關矗立起一座獅子紀念碑,上面鐫刻著:來往的過客啊,請帶話給斯巴達人,我們忠實地遵守了諾言,為國捐軀,長眠於此。
在男勇士們用命為國效力時,斯巴達的女勇士們巾幗不讓鬚眉,每天跑步、競走、擲鐵餅和搏鬥等從事體育鍛鍊,而不是留守在家裡的織布耕田。斯巴達人認為只有身體強健的母親,才能生下強壯的戰士,這是斯巴達女勇士們的首要職責。斯巴達女勇士們的第二職責是,雖然她們不必參與真正的戰鬥,但是她們要用自己的道德信仰和堅定的愛國之心,去支持家中當兵的丈夫和兒子,去鼓勵他們為國家獻出自己最後的熱誠。一個斯巴達母親送兒子上戰場,不是祝他平安歸來,而是給他一個盾牌,並堅定地告訴兒子:「要麼拿著,要麼躺在上面。」意思就是說,要麼拿著盾牌光榮地勝利歸來,要麼為國戰死被戰友用盾牌光榮地抬回來。亞里士多德曾說:「有一點,斯巴達人應享最高榮譽,他們盡力教育子女把注意焦點放在為國服務上」。
雖說古斯巴達對勇士們的訓練是有些殘忍和血腥,但它的確培養出了一批刻到骨子裡愛國的、融進血里團結的、長在心裡堅強的和揚在臉上勇敢的真勇士,這一點是值得我們肯定和學習的。斯巴達賢哲來庫古曾說:「這座城市的人牆已夠鞏固了,不必再修磚牆了。」古斯巴達是沒有修築城牆的,一個沒有城牆的城池能夠固若金湯,為什麼呢?因為有精神在!有勇士在!
原來,斯巴達的勇士是這樣煉成的!
作者:盧琦;歷史百家爭鳴特約作者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