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美國卻能「獨善其身」,原來伊朗建了一道「波斯天網」

陳得財| 2017-04-12| 檢舉

2017年4月7日,美國海軍根據總統特朗普簽署的命令,動用「戰斧」巡航飛彈對敘利亞境內目標進行打擊,摧毀了一座空軍基地,此次行動一改過去歐巴馬政府對敘「說得多、做得少」的政策,外界普遍認為特朗普政府未來將對中東地區施加更多武力影響,除了敘利亞之外,伊朗也將成為美軍行動的下一個目標。

這種預測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早有端倪,2017年2月3日,美國財政部宣布對支持伊朗彈道飛彈計劃以及為伊朗革命衛隊「聖城旅」提供支持的個人和實體實施制裁,此舉被視作特朗普總統兌現競選期間有關廢除伊朗核問題協議的「第一個步驟」,被認為是美伊「對掐」的序幕。而為了抗議美方的制裁,伊朗革命衛隊緊隨其後舉行大規模軍演,重點演練自主研發的雷達系統、指揮控制系統以及飛彈武器。

可以說,飛彈武器在伊朗軍事戰略當中占據了異常關鍵的角色,20世紀90年代伊朗軍方提出的「飛彈地帶」軍事學說指出,「如果飛彈和飛機的發展能夠兼顧,那是再好不過;如果不能,最好優先發展飛彈;因為飛彈對於材料和製造工藝的要求比飛機低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難要少一些……」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伊朗國產飛彈武器已經極大豐富,除了人們熟知的彈道飛彈,還有更多數量的地空飛彈產品,特別是後者已經發展出高空、中高空、中低空和超低空等十餘個型號,制導方式也涵蓋無線電指令制導、雷射制導、紅外製導和半主動雷達制導。其數量和性能部分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遠超過1991年的伊拉克和1999年的南聯盟,更是2011年的利比亞不可企及的。且因為能夠在本國生產,數量能夠保障,如果遭遇空襲,由伊朗地空飛彈、新型高炮等諸多防空兵器組成的「波斯天網」將足以給對手留下深刻的印象。

圖註:伊朗領導人視察防空飛彈部隊

在地空飛彈發展上,伊朗既有自主研發「薩亞德」系列新產品,還積極對現役成熟武器進行「挖潛」。以俄制S-200遠程地空飛彈系統為例,伊朗表示已將其完善到「令人矚目的程度」,新的飛彈發射器可與更遠程的搜索雷達相連,這些雷達可以不費力氣地監視和追蹤到隱形飛機,飛彈最大射程可達到350公里,這些改進得到了S-200的原始開發者(俄羅斯人)的承認和讚揚,而且鑒於系統改進之大,伊朗決定重新命名該系統。更令人意外的是,伊朗兵工廠同步投產了雷達控制的100毫米大口徑高射炮,名為「薩伊爾」,它是蘇聯老式KS-12高炮的翻版,最大射高約為1.5萬米。每門炮重約11噸,需要12名炮班人員,射速為每分鐘15發,身管壽命為3000發,一名伊朗軍官稱該炮「可對侵入伊朗領空的戰鬥機、直升機和巡航飛彈等進行有效攔截,能自動跟蹤目標並予以精確打擊」。

圖註:伊朗「薩亞德-2」地空飛彈

對於伊朗防空部隊的作戰能力,國際媒體評估認為,如果美國和以色列企圖打擊伊朗核反應堆,在接近目標過程中首先要面對伊朗革命衛隊1-3個地空飛彈營的攔截,這需要至少36架飛機實施壓制,而要壓制5個營(伊朗已建立嚴密的防空指揮網,可以機動調動防空兵力),就需要180架飛機。即便進攻方使用電子壓制手段,受到飛彈攻擊的戰機編隊仍會有超過10%的損失,如果伊朗人採取反電子壓制措施,那麼戰機損失會達到20%-30%,這對美以來說是無法接受的損失。更重要的是,無論進口還是國產防空系統,伊朗已經實現信息融合,指揮控制系統的兼容性極強,這意味著不同類型的防空武器能夠相互配合,那麼美以損失將會更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47267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