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的3月23日,恰逢巴基斯坦國慶日。這一天,在巴首都伊斯蘭瑪巴德,舉行了這麼一場閱兵式。
閱兵式照片
而在閱兵式之前的彩排上,人們發現了這樣的場景:
中國裝備及儀仗隊
中國裝備及儀仗隊
是的,逢此盛事,中國人民解放軍派出三軍儀仗隊到場,而巴軍展示的裝備中,更是有琳琅滿目的「中國製造」。
中國網友常把巴基斯坦親切地稱為「巴鐵」,而這一場景,正是兩國關係「鐵」的證明。
巴軍裝備:「中國製造」知多少?
在巴基斯坦此次閱兵式上,不僅首次出現了由90人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隊列,還有大批中國產或者中巴聯合研製的武器裝備亮相,讓中巴兩國軍迷大飽眼福:
在地面裝備方面,巴軍裝備的是中國專供的「哈立德」主戰坦克。在防空裝備方面,巴軍擺出了「中國產」防空體系:中程防空飛彈LY-80、近程防空飛彈FM-90。電子裝備方面,各型預警雷達、指揮通訊設備,有的是中國曾在出口展覽上展示過的,有的則與中國自己的裝備「形神俱似」。
天上飛的,是中巴聯合研製的「梟龍」戰鬥機、中國研製的K-8教練機,甚至還有「飛馬」無人機(中國授權巴方生產的「彩虹-3」無人機)掛載兩枚AR-1空對地飛彈編隊飛行。要知道,這可是全球範圍內首次有現役無人機飛行編隊參與閱兵,這說明該機型在安全性、協調性等方面已經十分可靠,得到「巴鐵」兄弟的充分信任。
就連戰略武器層面,巴基斯坦展示的各型彈道飛彈、巡航飛彈,也都讓中國軍迷看上去「似曾相識」。
從一場閱兵式就可以看出,中巴兩國在國防領域的合作具有深厚基礎,而中巴關係被不少巴基斯坦民眾稱為「流著奶與蜜的友誼」,這句話也不是白說的。
網際網路上流傳已久的一張中巴兩軍士兵邊境合影,這是什麼樣的感情基礎?
在中巴兩國的外交話語裡,雙邊關係常被形容為「全天候」。這是歷史形成且經歷過歷史檢驗的。
1947年,巴基斯坦從英國治下的印度殖民地中獨立,國土包括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即今孟加拉國)。1951年,巴即與剛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建交。當時恰逢冷戰初期,巴基斯坦與美國走近,希望從美國得到支持,對抗印度的威脅。但是,美國人並沒有給出什麼實質性的幫助。反而是新中國不拘意識形態差異,與巴基斯坦逐漸成了好鄰居。此後不久的1962年,巴基斯坦驚異地看到,中國以數萬「邊防部隊」痛擊印度,這使得巴對中國的實力與決心都有了深刻認識。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巴方節節敗退。在這關鍵時刻,中方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採取各種措施,在武器裝備、戰略態勢等方面給予巴方了重要支援,直接促成了印度「收手」。在中國的影響下,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握手言和。而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中國雖然面臨國內困難,仍對巴基斯坦給予了重要的援助和支持。為了打通中巴之間的陸路通道,上世紀70年代,中國主動建設了翻越喀喇崑崙山的「中巴友誼公路」,上百位中國援巴人員為此獻出了寶貴生命。可以說,中巴友誼絕對是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而經過這些事,巴基斯坦更是認清了誰才是自己真正的朋友。
當然,巴基斯坦也對中國提供了很多支持,無論是1971年以前在聯合國的仗義執言(中國當時尚未重返聯合國),還是後來在各種國際場合的奮力相助,都使中國在國際場合有了一位靠得住的夥伴。
「經濟走廊」提升戰略合作意義
進入21世紀後,中巴合作也邁上了新台階。
此次閱兵展示的「梟龍」戰鬥機就是一個例子:這型戰鬥機研製時,巴基斯坦確實提供了不少資金,這對當時急需合同的中國航空工業而言,是一筆重要的「額外投入」。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與西方國家也有眾多合作,因此成為了中國了解西方技術的重要窗口。而在梟龍服役之後,中國首先幫助巴方建立了生產線,使巴方有了可以大量裝備的「平價」先進戰鬥機,消解了巴軍空防燃眉之急。
此後,兩國則共同在第三世界國家推廣這型戰鬥機。時至今日,已經有非洲、亞洲等地的多個國家選擇購買「梟龍」。對中國而言,「梟龍」成為按照國際軍品市場規則運行的「試水」項目;對於巴基斯坦而言,作為一個尚未完全工業化的國家,已經可以憑藉這型戰鬥機爭取軍工產業收益;對於中巴兩國而言,這是一次典型的雙贏。
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巴基斯坦更是成為兼跨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在巴基斯坦建設的中巴經濟走廊將為中國打通繞開馬六甲海峽直接抵達印度洋沿岸的通道。當然,巴方從項目中獲益也是明顯的。目前,已經有超過40個基礎設施相關計劃被認定為中巴經濟走廊項目,此外還有火力、水力、風力發電站以及鐵路、高速公路的建設和煤礦開發。對於這個嚴重缺電、缺基礎設施的國家來說,這是一次經濟發展起飛的機會。
甚至連巴基斯坦反政府武裝都因為中國的大舉投資願意放下武器。俾路支省反政府武裝指揮官哈扎爾·汗2015年放棄了他15年的反叛活動。他說他自願放下武器,因為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教育,俾路支人有更好的生活。也許你經常聽到俾路支這個地名,這裡是巴基斯坦最貧窮、安全形勢最不穩定的省份,外人幾乎不敢踏足。而中巴經濟走廊的終點就定在該省的港口瓜德爾——沒錯,經常聽到中國工程師被綁架、襲擊的地方也是這裡。
資料圖片:巴基斯坦瓜德爾港及瓜德爾市的航拍照片
巴基斯坦本身長期就是恐怖襲擊的受害者。也正因如此,2016年8月,中國、塔吉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四國軍隊設立了反恐合作協調機制。可以說,「一帶一路」倡議不但使中國與沿路各國獲得經濟雙贏,也在為地區各國提供切實的安全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中巴關係的根深葉茂,還體現在雙方之間的社會和人員交往。例如,巴每年約有220名學生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是中國政府給予留學生政府獎學金名額最多的國家之一。2008年中國四川汶川遭受特大地震時,巴基斯坦第一時間向中國提供全部儲備帳篷。巴方救援人員的一句「不要給災區添麻煩,我們只要有菜葉吃就可以了」感動了無數的中國網民。2010年冬,中國新疆民眾冒著生命危險,把過冬物資送到受堰塞湖阻塞的巴基斯坦北部地區人民手中。2014年,巴遭遇洪災時,中國政府和人民全力支持巴抗洪救災和災後重建……
經濟繁榮,會讓巴基斯坦更加富裕與穩定;而巴基斯坦的發展和現代化,不僅有利於地區發展,也有利於地區的安全——可以想像,以如今的國際背景,如果是一個貧窮、落後和動盪的巴基斯坦,很可能成為極端勢力的策源地和集結地,這也會直接威脅中國西部邊陲的安全和穩定。中巴之間的合作,會繼續成為「互利雙贏」的典範。
最後,為了說明國際社會對中巴關係的看法,請大家賞析幾句近期外媒評論:
《金融時報》近期對中巴關係的評價是:「在中國人看來,中巴軍事聯盟不僅是抗衡印度在南亞力量的一種方式,還提供了一個機會,保障其在巴基斯坦完成高達數百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項目。」
美國戰略預測公司則稱:隨著經濟和軍事力量壯大,中國致力於在南亞爭奪影響力,與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建立廣泛聯繫,「這讓印度認為中國侵蝕了自己的傳統勢力範圍」。
路透社這次似乎說了實話:美國也與巴基斯坦有戰略夥伴關係,但兩國關係是「交易型的」,華盛頓經常切斷對巴基斯坦的經濟援助,懲罰巴軍隊「打擊極端武裝不力」。
《新印度快報》稱印度有必要重新審視「反對中巴經濟走廊」的觀點,因為它可能會讓印中雙邊關係偏離軌道。印度「防務與分析」網站也發文稱,印度不應該過度從悲觀角度看待中國的崛起和自信,印中對話不僅僅是要增加戰略互信,而且要考慮如何從中國受益。(咦?)
大家能看出來,這裡面有泛酸的,有羨慕的,有反思的。
能說什麼呢?由他們去吧,咱們和巴鐵,還有很多正事兒要做。#
最後,奉上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在彩排中的帥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46351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