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獨立報》網站3月12日刊發優素福·金吉希題為《第三次世界大戰要來了》的文章稱,大國未來的衝突可能採取另一場冷戰甚至傳統熱戰的形式。21世紀出現三條戰線,可能成為未來戰爭的場所。第一是烏克蘭衝突引發新冷戰的歐洲-俄羅斯戰線。第二是圍繞「伊斯蘭國」和敘利亞戰爭的中東「鍋爐」。第三是中美對峙的亞太前線。
《時代》周刊曾在2014年鼓吹冷戰開始。西方強權把普京2008年入侵喬治亞及後來入侵烏克蘭定性為侵略性擴張主義。美國就破壞國家主權一事詆毀他國,鑒於伊拉克戰爭的愚蠢荒唐,這裡暗含的諷刺意味似乎沒被領會。現實主義視角認為,烏克蘭危機發生以前,北約擴張主義持續了20年,一直延伸到俄羅斯邊境。此舉違背冷戰結束時做出的尊敬這些邊境的承諾。
這樣看來,烏克蘭事件只是這個過程的對決階段。北約和俄羅斯日益加強部署軍隊,危險對峙和大規模演習不斷發生。
最近,美國在波蘭部署軍隊,這是冷戰結束後美國在歐洲最大規模的部署。據稱,這些軍隊還將「分布於其他東歐國家,包括愛沙尼亞、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俄羅斯則在秋天把「伊斯坎德爾」反導系統移至加里寧格勒海軍基地,讓波羅的海各國擔憂。
《紐約時報》稱,將在波蘭部署的美國飛彈防禦系統對應已經在羅馬尼亞部署的防禦體系。特朗普與俄羅斯恢復關係的努力能否緩解局勢尚需拭目以待。如果大西洋主義防禦建制派的冷戰分子和俄羅斯方面的強硬路線者都得償所願,雙方矛盾很可能升級。
中東「熱鍋爐」
勇敢的德國作家于爾根·托登赫費爾深入「伊斯蘭國」組織,把嵌入式新聞報道提升到新的層次。他指出,9·11襲擊之後,興都庫什山只有數百名「伊斯蘭國」戰士。美國醫生履行社會責任組織稱,歷時16年的反恐戰爭耗資4萬億美元,導致130萬人喪生,而恐怖分子數量目前已達到10萬左右。即便不考慮其他因素,反恐戰本身也是一場慘敗。這一切究竟是怎樣發生的?美國退役將軍韋斯利·克拉克透露,9·11以後,五角大樓制定襲擊七個國家的計劃。這些計劃與西方對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阿富汗、巴基斯坦、索馬利亞和葉門的干預極其吻合。藉口或許是打擊恐怖主義,意圖卻是要保證美國在該地區的經濟和軍事優勢。很多批評者提出,伊拉克戰爭從本質上是為把國家資產向全球資本開放。在此過程中,伊拉克從世俗的獨裁製變成聖戰分子的安全港。
一個明顯的情況是,什葉派領導的伊拉克政府在美國的支持下蓄意攪動矛盾。這最終引起遜尼派的對抗反應以及「基地」組織在伊拉克的滋生。這是殖民時代分而治之戰術的特點。事實上,英美情報界都預言,伊拉克戰爭將導致伊斯蘭恐怖主義的發展擴大。
亞太多矛盾
歐巴馬執政期間,五角大樓實施向亞洲轉移戰略,旨在把60%的海軍基地轉向亞洲。美國還加強與日本及其他遠東夥伴的聯盟以「遏制」中國。近些年,中日兩國矛盾不斷加劇。
中美在南海也發生一系列對峙。美國正在韓國部署飛彈防禦系統,這促使中國警告說本地區可能出現新的核武競賽。美國最近出台的一項工作組報告出人意料地總結說,中美正在危險的撞車路線上。
特朗普帶來的變化很可能加劇中美矛盾。他揚言要與中國進行貿易戰。而他的首席戰略師班農去年3月聲稱:「五到十年以後,我們就將在南中國海開戰……這一點毫無疑問。」如果特朗普主義有某種連貫的理論,那就體現為班農的思想。班農同意亨廷頓的東西方文明衝突論,這裡的東方就包括中國和伊斯蘭世界。
班農認為,中國最終將從經濟方面超越美國,但美國的軍事優勢卻不成問題。這是一種危險的矛盾,因為它意味著美國將用軍事力量確保經濟特權,尤其鑒於巨大的國家安全機器現在似乎決定著美國的對外政策。就像歐巴馬所說的,美國與眾不同,因為美國採取行動。
這或許符合資本主義的默認操作模式。你甚至可以提出,資本主義常常通過戰爭解決系統性的經濟危機。畢竟,戰爭可以視為經濟問題和社會動盪的終極解決辦法。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