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前蘇聯研製的UR200型反艦彈道飛彈
【楠竹一軍情觀察第187期】近日,據俄羅斯軍事專家弗拉基米爾表示,由於解放軍裝備了大量的先進武器,包括先進的東風21D和東風26反艦彈道飛彈,遼寧號航母、99坦克等,使得解放軍已經具備了打贏高科技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能力。不過,有俄羅斯媒體表示,中國並非是第一個研製反艦彈道飛彈的國家,原則上,蘇俄早在冷戰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相關方面的研究,中國只是在蘇俄的基礎上,突破了反艦彈道飛彈的很多技術難題,這一表態讓國人感到憤怒了。
其實,嚴格意義上說,中國並非第一個研製反艦彈道飛彈的國家,第一個「吃螃蟹」的是蘇聯。在1962年,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制定了要核武器和飛彈不要飛機和水面艦的國防戰略,蘇聯開始研製世界首款P-27K反艦彈道飛彈,該彈是採用兩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射程近1000公里。但由於偵察監視系統、命中精度和其他武器的競爭等問題,導致該武器最終下馬。
圖為東風21D飛彈作戰效果圖
【楠竹一軍情觀察第187期】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蘇聯基本建立了以「奧斯卡」巡航飛彈核潛艇、圖-22M中程轟炸機和天基偵察監視衛星為主要突擊兵力的反航母體系。許多中國海軍安全專家認為,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國防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來自海上,甚至準確地說,就是來自美軍航母戰鬥群。因此,中國早在1990年代末就將反航母作戰需求提上軍事項目開發的日程上來。
相比蘇聯研製的反艦彈道飛彈,中國已列裝的東風-21D和東風-26兩款反艦彈道飛彈與其到沒有多少技術關聯性,這主要是因為美軍在於蘇聯軍隊的長期對抗中,已經摸索出一套反制措施,比如:保持無線電靜默。在關鍵的偵察監視系統方面,中國主要開發了天波雷達和以「高分」、「風雲」、「遙感」等偵察衛星為代表的天基偵察監視系統。
圖為東風26反艦彈道飛彈
【楠竹一軍情觀察第187期】對於東風-21D飛彈,其與東風-21C最大的區別在於其在兩級發動機以外,還為戰鬥部安裝了一個多噴口的三級火箭發動機,這主要是為再入大氣層彈頭提供持續的可控飛行能力。至於東風-26,則是一款多用途戰役戰術彈道飛彈。它不但核常兼備,在安裝較輕的核彈頭時射程達5000公司,而安裝較重的常規彈頭時,射程也達3500公里;還能攻擊固定或海上移動目標,當採用反艦戰鬥部時,東風-26將是東風-21D的有效補充。
外界相信,東風-26或將攜帶一種比東風-21D上安裝的更強大的乘波體戰鬥部,它很可能採用中國航天科學家錢學森曾提出的「錢學森彈道」或「桑格爾彈道」,這兩種飛行軌跡都有一段很長的再入大氣層機動飛行,都是為了規避敵方反導系統的攔截。總之,中國火箭軍以東風-21D和東風-26代表的反艦彈道飛彈將是中國建立完善國防系統的重要資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44360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