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飛彈雨已經不足以讓薩德馬上變成廢鐵:中俄這次已被逼入牆角

食。師| 2017-03-09| 檢舉

第一次海灣戰爭 美軍給全世界上了深刻一課

「東風-10巡航飛彈從地面上呼嘯而起,轟-6K和轟-6M轟炸機帶著KD-20巡航飛彈在空中早已待命,殲-20在戰場上游弋狩狩獵任何可能起飛的敵方戰機。」這可能是無數軍事愛好者都設想過的未來中國展開聯合打擊的場景,其實這就是美軍在海灣戰爭中的翻版模式。1990到1991的第一次海灣戰爭帶給人無數次的震撼,尤其是美軍的遠程精確打擊體系更是讓人發自內心的發覺,原來現代戰爭是這樣一個打法。可以說26年前的這場戰爭,美軍給全世界上了一堂什麼才是「真正的現代戰爭」的課。

美軍「砍瓜切菜」摧毀伊拉克軍隊的背後 其實還有更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大家只是看到正面戰場的推枯拉朽 其實美軍背後的心思才是重頭戲

其實在美軍「砍瓜切菜」的狂轟濫炸背後,有很多不為人所關注的的關鍵前置攻擊。而正是這些前置攻擊,頃刻間擊碎了伊拉克的防空反擊能力,使伊軍從法國購置KARI防空指揮系統系統為主的防空力量瞬間被癱瘓。例如,在巡航飛彈攻擊發起前,8架F-117隱身攻擊機組成第一梯隊,就奔向伊拉克的防空截擊指揮重型和通訊中轉樞紐站。與此同同時,6架AH-64A在3架特戰型MH-53直升機引導下,超低空奔襲兩座伊拉克的早期預警雷達。這就是執行「踹門」的打擊力量。隨後才是巡航飛彈的飽和打擊和戰鬥機和轟炸機群,借著這個打開的「口子」,進而展開鋪天蓋地的強大攻勢。

採用硬殺傷 徹底摧毀敵方防空系統 就算你漫天彈幕也沒有任何效果

我們通過簡單回顧,不難發現這其中的關鍵!還是讓對手先「耳聾」、「眼瞎」,然後才能繼續後續打擊。而有效摧毀對手防空體系的辦法,不是軟殺傷!而是硬殺傷!並且是直接針對特定目標節點發動的精確打擊。只有徹底摧毀敵方的防空作戰體系,才能進而進行後續的作戰。

中國已學習美軍近30年,現在到了檢驗實際成果的時候了

雖然十連發很壯觀 但是不能100%確認一定能夠摧毀薩德

而現在,隨著「薩德」的到來,中國無疑面對了前所未有的一場新的考驗。最主要還是來自於薩德的AN/TPY-2 X波段相控陣雷達,由於具備最遠2000公里的探測距離,確實極大的壓縮了中國中遠程彈道飛彈的發射後的反應時間。就算是使用東風-16中程地對地飛彈,或者東風-21中遠程彈道飛彈,AN/TPY-2 X波段相控陣雷達至少可以提供最多長可達1分鐘的反應時間。由於「薩德」本身在13次攔截測試中,至少11次摧毀來襲目標,從這個角度來看,單純依靠東風-16「十連發飛彈雨「的打擊策略,未必能夠100%摧毀「薩德」整套系統。如果,想要讓「薩德」真正變成廢鐵一堆。我們還真得需要從美軍曾經的經驗中去學習。

僅僅從部署位置來看 很難利用單一手段精確打擊 確保一次性摧毀

對於「薩德」系統,若想摧毀,則不僅僅需要單一摧毀這套系統中的AN/TPY-2 X波段相控陣雷達那麼簡單。因為無論你是高空發射巡航飛彈,還是中遠程發射彈道飛彈,都要面對是整個韓國的防空作戰體系。由於多年的建設,韓國的防空火力網的密度已經達到了亞洲第二程度,再加上美軍基地的補充,單純想摧毀「薩德」系統是十分困難。

想要摧毀「薩德」 只能是一場全面立體化的海空系統作戰

所以,想要摧毀「薩德」,需要準備的是一場全面立體化的高技術的空海一體化作戰。除了要徹底摧毀韓軍的防空指揮系統以外,更要防止「薩德」系統在收到警報後快速轉移。最有效的方案,不僅僅是中國利用隱身戰機外加巡航飛彈和精確制飛彈藥,配合地對地飛彈同步發發難外,最好還需要俄羅斯方面的配合,才能做到一舉摧毀韓國的全部防空力量,進而達到徹底摧毀「薩德」的目標。

俄羅斯何嘗不想反制 但是面對層層包圍 有心無力(示意圖)

當然,達成這樣的目標非常的困難,因為俄羅斯在歐洲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從2012年開始就大規模興建歐洲反導體系,其中德國、羅馬尼亞、波蘭都興建反導設施。每次一有新設施開建,俄羅斯都會高調軍演和進行示威性飛行,試圖展現自己隨時可以摧毀敵方反導系統的能力。可結果卻是美國的反導系統越扎越深,而俄羅斯只能不斷升級自己的核武器系統。而如果韓國的「薩德」系統再布置到位,無疑俄羅斯在東西兩側都被近距離反導系統包圍。可以說,美國通過部署「薩德」及一整套反導體系,使得中俄的陸基戰略核力量這次被徹底逼到了牆角。

如果不能實際摧毀 中俄應該如何出招?

正是基於美軍實戰的得出的結論,想摧毀反導體系最好的就是直接打擊。但直接打擊意味著雙方進入實質交戰狀態,那麼未來全面開展的戰場走向則會難以預料。正因為如此,中俄除了展開聯合的針對反導體系摧毀戰的演練以外,更需要進一步發展己方的反導體系,駐牢己方的防禦盾牌。當雙方「矛、盾」發展再度平衡之時,才能有效遏制美國不斷延伸的封鎖網。此時,只有中俄聯合反制,才能達到各自力量的最大化,無論如何現在已經到了時不我待的時候。

只有中俄攜手合作 才有可能在「矛盾」較量中笑到最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44262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