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專家:中國周邊儼然成了巨大火藥桶,美國隨時拉響「引信」!

禾火| 2017-03-01| 檢舉

今天,中國已被美國的軍火包圍,而美國則掌握著這些武器的總開關。事實上,軍火已經成了美國歷任政府與中國討價還價的重要籌碼,美國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台灣地區輸出軍火,就是典型的例證。

第一軍情軍事評論員:韓旭東

如果有人要問,當今中國的周邊環境如何?當然可以回答:「是安全的」。因為中國所處的亞太地區自冷戰結束以來沒有發生戰爭,仍然處於和平狀態。不過,這樣的回答顯然「不準確」。為什麼呢?這樣的認識,只看到了中國安全狀態的表面現象。其實,從深層看,中國的周邊如同一個巨大的火藥桶,隨時都處於危險的境地。

中國已被美國的軍火包圍!

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剛剛發布的《2016年國際武器交易趨勢》年度報告稱,2012-2016年五年間的國際武器貿易額已經超過冷戰後任何五年。其中,亞洲與太平洋地區成為國際武器貿易最為活躍的地區。《報告》顯示,亞太地區在過去五年間進口的軍火占據了全球43%的市場份額,同比增長7.7%。

美國當然還是全球輸出軍火數額最多的國家,過去這五年,美國向亞太地區輸入的軍火量占據27%。那麼,這些軍火都輸入亞太地區哪些國家了呢?

中國周邊陸海鄰國一共有20個。除朝鮮和俄羅斯等極少數幾個國家外,其它鄰國幾乎全部都成了美國軍火輸入國。其中,印度和越南的軍火進口增幅迅猛。如今的印度,已經成為全球輸入軍火最大的國家,占據全球軍火進口市場13%的份額,較前五年同比增長43%;而越南也一躍成為世界名列第10大武器進口國,增幅達202%。儘管印度和越南進口的軍火不全是來自美國,但美國軍火也占據印越兩國輸入軍火很大的比例。此外,美國還通過駐軍、聯合軍演、軍事援助和戰略預置等形式,使它的軍火在中國周邊部署規模提升。可以說,美製軍火已經形成了一條「包圍中國」的鏈條,而這些軍火的關鍵技術,顯然被美國所掌控。

美國手握點燃威脅中國的「引信」!

當今世界,各種熱點層出不窮,類型繁多,隨時有可能向著衝突或戰爭的方向發展。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全球的熱點集中於亞太地區;亞太地區的熱點集中於中國周邊;中國周邊的熱點主要集中於中國東部的西太平洋地區。

從中國周邊近20個熱點看,呈現如下狀態:一是,幾乎全部熱點的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二是,美國控制著一系列熱點的「熱度」,掌握著讓熱度變化的「開關」;三是,美國正在使某些潛在的熱點變成顯性的熱點。尤其是朝鮮半島地區,並沒有隨著1950年代的韓戰結束簽署和平條約,也就是說,半島其實只是一種停戰狀態,這就為隨時引燃戰爭留下了隱患,而美國手中,握有戰爭燃熄的「鑰匙」。這意味著,一旦需要,美國隨時可以點燃任何一個熱點,或者隨時讓任何一個熱點向著有利於美國而不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根本的原因就是,這些熱點地區都有美國的武器輸入。也就是說,美國完全可以利用「美式製造」控制熱點「熱度」的高低,來威脅中國。

特朗普隨時可把「熱點」當籌碼,與中國討價還價!

那麼,美國掌控中國周邊的武器輸入,就必然對中國構成威脅嗎?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美國是通過武力打出來的超級大國。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之間的較量,最主要的就體現在兩國的軍事博弈方面。冷戰之後,美國已經對外用兵240餘次,主要目的也是維護它的霸權。因此,幻想著美國不動用武力維護它的霸權,而與各國和平共處,顯然就天真了。事實上,美國向來是把那些輸入到其它國家的美製武器作為擴大它的軍事影響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美國顯然想方設法利用輸出的武器為它的「再度強大」服務。

其次,美國正在加大軍事手段羈絆中國的發展。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菲律賓提出的所謂「南海仲裁案」失敗後,美國馬上就將戰略轟炸機的全部家當B-1B、B-2和B-52等等悉數飛赴關島,向中國施加壓力。特朗普上台執政未滿一個月,便派出「卡爾·文森」號航母戰鬥群到南海顯示威力,展示美國強勢攪局的決心。這說明,美國新政府的南海政策比歐巴馬時期更加激進和具有進攻性。由此推算,美國利用它向中國周邊輸入的軍火來向中國施加壓力,就不奇怪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占。中美關係未來走向與中美之間形成的力量結構有很大的關係,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國軍力強弱的對比。美國向中國周邊國家輸出的軍火,被美國作為軍力的一個隱性部分來看待,這是美國加大力度向中國周邊國家輸出軍火的內在動力。其目的自然是企圖在影響亞太地區秩序和格局形成中,迫使中國向著有利於美國霸權的方向發展。事實上,軍火已經成為美國歷任政府與中國討價還價的重要籌碼,美國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台灣地區輸出軍火,不是最為典型的案例嗎!商人出身的特朗普顯然不會放棄討價還價的機會。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對於美國這樣一個視中國為對手的國家,更應該防之又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43341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