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睿評:美智庫獻計摧毀南海島礁,歸根結底還是為……

Alinna ...| 2017-02-25| 檢舉

參考消息網2月25日報道據美國《海軍時報》報道,美國海軍正在計劃往南海派遣更多戰艦,通過「航行自由」行動,向中國對南海島礁的主權聲索「提出新的挑戰」。而在美國著名防務智庫「美國防務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近期主辦的「超越海岸推進」兩棲戰論壇上,美軍又推出了在中國西沙永興島「四步奪島作戰方案」。CSBA與蘭德公司齊名,「空海一體戰」的初始作戰概念就是CSBA提出的。

【專家快評】

劉華(時事評論員)

這一周,美國「卡爾·文森」號航母戰鬥群進入南海,開始了美海軍在特朗普就任後的首次大規模南海航行。特朗普就任後,外界紛紛猜測其涉華政策走向如何,特別是南海問題、中美日關係等問題更是引發各種分析。

趁著這個政策「空窗期」,美國的智庫們又開始活躍起來,紛紛獻計獻策,希望自己遞的「摺子」能夠為新政府所用。這其中,一家頗有地位的國防政策智庫提出了其關於南海問題的解決方案:摧毀中國南海島礁設施。他們用長篇PPT論證了整個作戰過程,結論是——「我們能行」。

此事詳情如下:

提出這一方案的智庫名為「美國防務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其在美國國防與安全政策業界有相當影響,延攬了不少退役軍官作為分析師,也經常通過「旋轉門」方式向美國政府輸送人員。最近幾年以來,美軍「空海一體戰」、「亞太再平衡」的諸多具體方案,都與該智庫的研究成果有關。

2016年末,在美國大選塵埃落定之後,CSBA舉辦了一場講座,公布了其對海軍陸戰隊作戰模式的設想,而具體案例則是圍繞南海展開。

「四步走」摧毀中國南海島礁

CSBA的PPT長達70餘頁(沒錯,頂尖智庫也是靠PPT忽悠客戶的),全英文,其中滿是表格、配圖、數據以及看似有邏輯的論證,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檢索。這裡,筆者為您總結其核心要點:

第一,南海這個事情確實很棘手:中國近年來遠程打擊能力快速提升,無論是反艦彈道飛彈,還是新型戰鬥機,都對美國海軍的介入行動構成極大威脅。一旦中國在南海的島礁建設形成相互配套的防禦體系,如果美軍使用傳統作戰方式,可能很難再對中國形成實質威懾。

第二,要解決南海問題,「說易也易」,只需要海軍陸戰隊(請注意這一細節)出一支奇兵即可。

具體而言,就是派遣以兩棲攻擊艦為核心的特混打擊大隊,在中國南海島礁的飛彈射程以外,利用艦載機和陸戰隊進行「閃電式」突襲,其作戰過程分為以下幾步:

第一步:由編隊中的兩棲攻擊艦、驅逐艦等釋放大批無人機、無人艇、無人潛航器,進行欺騙佯動,干擾和切斷島上駐軍對外通訊,迷惑守軍的防禦力量。

第二步:兩棲攻擊艦起飛第一批F-35B戰鬥機(美軍兩棲攻擊艦可搭載16架F-35B),搭載各類防空壓制武器,結合無人機等手段,對中方島礁的防空飛彈、雷達和通訊設施進行首輪打擊,壓制和摧毀中方的防空能力。

第三步:兩棲攻擊艦起飛第二批F-35B戰鬥機,此次搭載重型空地打擊武器,如500公斤以上級的精確制導炸彈等,主要打擊島上軍事設施,例如部隊營房、火炮、坦克或裝甲車輛、防禦工事等,大幅弱化甚至消除島礁抵抗進攻的能力。

第四步:兩棲攻擊艦起飛MV-22「魚鷹」旋翼機,搭載海軍陸戰隊攻擊部隊,長途奔襲後機降於島礁之上,對已經遭到重大損失、在理論上已經缺乏防禦能力的島礁守軍發起地面攻擊,並且全面摧毀島上的各類軍事設施,將島礁「去功能化」。完成破壞任務後,陸戰隊部隊乘坐「魚鷹」全身而退,兩棲艦編隊在接收返回的「魚鷹」後,迅速外撤。

按照CSBA的說法,經過此類打擊,可使島礁在相當長時間內失去軍事功能,要重建軍事設施也頗需時日。如此以來,美軍就不必再擔心南海島礁體系的威脅。總的來說,CSBA的結論可以歸納為一句話:只要您用了我的藥方,保管見效。

靠譜程度究竟幾何?

CSBA公布這一作戰方案後,不僅在美國智庫界招致了爭議,在中國的網際網路上也引發了不少討論。除去對「中美開戰」的政治和外交討論之外,在技戰術層面,也有不少人對這一方案提出了質疑,認為CSBA這份「成果」不大靠譜,主要意見包括:

第一,中國在南海的島礁並非孤立存在,而是以大陸為後盾的整個「體系」的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中國軍事能力的迅速提升,海、陸、空、天等各種偵察和打擊平台已經逐步融合成型。以偵察能力為例:在各種偵察衛星、偵察機、岸基超視距雷達、潛艇的監視下,類似於兩棲攻擊艦編隊這樣的大目標(美軍此類編隊通常有至少三艘大型兩棲攻擊艦或船塢登陸艦,還有多艘護航艦艇),如何躲過對方視線而隱蔽抵近南海縱深?又以打擊能力為例:中國雖然尚未公布岸基反艦彈道飛彈的射程,但僅從公開資料來看,其可覆蓋南海大部分地區。如果有兩棲攻擊艦這樣的目標進入南海生事,無疑會成為部署於大陸縱深的反艦彈道飛彈的「活靶子」。

第二,即使不考慮體系支撐,僅就島礁自身防禦能力而言,CSBA的評估也顯得有些過於「輕鬆」。在CSBA方案中有一個關鍵點:其認為中方島礁上的反艦飛彈射程不會超過300海里,而「魚鷹」的作戰半徑是400海里。正是在此前提下,美方兩棲艦才可以躲在中方飛彈射程之外、「魚鷹」作戰半徑之內的區域,一方面避免中方打擊,一方面又可以起飛「魚鷹」搭載陸戰隊突襲島礁。但是,這個前提是否可靠?CSBA並未公布具體證據。從技術上說,反艦飛彈的射程升級並不難。更重要的是,中方島礁還可以起降作戰飛機,一旦其搭載反艦飛彈上天,射程就遠不止是「300海里」了。

第三,退一萬步說,如果美軍陸戰隊機降登島,是否能夠在地面戰鬥中完成其摧毀島嶼軍事設施的目標?其自身是否能夠不遭受重大人員傷亡?也存在各種未知數。

最後,再退一萬步,假設美軍登島部隊「全身而退」回到兩棲攻擊艦上,美軍艦艇編隊全速後撤時就能確保安全麼?須知,中方在南海並非只有一個孤島,而是有多個島礁互為犄角,相互支撐。假如按照美方一些人的說法,中方將把這些島礁軍事化。那麼在打擊其中一島之後,其他島礁的防禦力量也必將對已經暴露的美軍編隊進行全力回擊。更不必說,此時還有來自大陸縱深的飛彈和戰鬥機支援。

如果美軍要同時攻擊所有南海島礁又如何?對不起,按照CSBA這個算法,美軍所有的兩棲艦都用上也不夠。

照理說,作為一家知名智庫,不應當拋出如此一份破綻百出的研究成果。這份報告的兩位作者,一位曾擔任美海軍作戰部長特別助理,另一位退役前則是資深陸戰隊軍官。作為專業人士,他們也不會不知道其中奧妙。那麼,這份報告又是圖什麼呢?

「錢」才是最終目的

早在兩千年多前,司馬遷就曾總結過一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CSBA也沒有跳出這個圈子。為了寫稿,筆者看了半宿PPT,最後從每一頁文案里都赫然看出了「給錢!」兩字。

前文提到,這份報告的關鍵細節就是,面對中美關係中如此重大的議題,CSBA似乎認為僅需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兩家即可「包打天下」。

至於其中原因,讀者參考以下背景即可瞭然。

當前,美國國債餘額已經達到20萬億美元,年度聯邦預算赤字逼近5500億美元,與軍費規模相仿。要實現財政的基本穩定,就必須壓縮軍費,至少不能讓軍費再有大幅增長。在美國國防部提交的2017財年預算案中,美海軍的預算為1554億美元,同比減少了56億美元。

1月初,就在特朗普上任之前,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發布了對海軍未來30年造艦計劃的審議報告,稱如果要實現特朗普提出的海軍「350艘水面艦艇」目標,未來每年需要多增加90億美元的預算,比此前增加約60%。

而在2月中旬,美海軍作戰部副部長在國會聽證會上稱,2017財年海軍作戰準備的經費缺口是120億美元,為四大軍種之最(陸軍82億美元、空軍62億美元,陸戰隊42億美元)。

……

類似各種表態放風還有很多,但歸根結底就是幾句話:「我沒錢!」「我缺錢!」「我要錢!」。

如今是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空窗期」,也是「政策形成期」。美軍各軍種都意識到,軍費總盤子有限,未來必然是「僧多粥少」、「狼多肉少」。如果此時不做「會哭的孩子」,更待何時?

於是我們看到,在特朗普就職之前,海軍就開始策劃「卡爾·文森」號的南海之行,極力向高層強調海軍「前沿威懾」意義。而作為與軍界關係密切的防務智庫,CSBA此時的學術成果,更像是一份「宣傳稿」,其目的無非是要證明:只要政府給海軍和陸戰隊「加錢」,後兩者就能為政府解決一切問題。至於這種「研究」本身是否站得住腳,另當別論。

類似這樣的事情,在美國智庫界並不罕見。例如,著名智庫蘭德公司與美國空軍、波音和洛·馬等航空巨頭關係密切,所以蘭德公司涉及軍事的報告,往往極為強調航空兵的作用,給人一種隱形戰機「無所不能」的感覺。

而有的智庫與陸軍關係更近,也會時常跳出來喊一嗓子:軍艦飛機都很重要,但最後解決問題,還是得靠我們,不信你看伊拉克,你看阿富汗……

美軍內部軍種之間「搶蛋糕」之風已有數十年歷史。早在二戰後不久,剛剛組建的空軍搶去了海軍大筆預算,並導致海軍新一代主力航母在開工後停建,由此造成代表海軍利益的國防部長(曾任海軍部長)福萊斯特跳樓自盡,成為美軍歷史上一樁公案。

如今,在軍費蛋糕日益緊張之際,各軍種同樣會極力爭奪份額,CSBA的這份報告只是這種爭奪的「冰山一角」,在水面以下,恐怕還有很多「不可說」的爭鬥。

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這種「紙牌屋」一樣的情節,恐怕還會繼續下去。至於「中國」,在其中僅僅是一個拿來說事兒的話題而已。

(以上言論系專家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42962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