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派」一詞產生於19世紀初的美國,作為廣泛用於政治上的名詞,主要用以形容主張採取強勢外交手段或積極軍事擴張的人士、團體或勢力。用於目前的中國主要形容那些為捍衛中國利益而敢於發表強硬表態的人。最新一期香港《亞洲周刊》刊登了台灣前海軍艦長呂禮詩的文章,稱借軍售促使薩德入台是個好理由。但對於台灣而言,中國大陸的反對強度勢必更為強烈,禍福難料。有分析認為,民進黨執政頻觸北京紅線,導致大陸「武統」呼聲不斷。台灣國際關係學者蔡翼撰文認為,大陸內部鷹派抬頭,極可能發動閃電攻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收復台灣」。
而據傳聞,美國中央情報局將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軍方「鷹派」進行了結構性劃分:第一代以曾任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的李際均中將為代表;第二代是因《超限戰》而引人側目的喬良、王湘穗;羅援、朱成虎、金一南等學者型將軍被歸為第三代;最新一代則包括了《C型包圍》的作者戴旭及《中國夢——後美國時代的大國思維與戰略定位》作者劉明福等。這些學者在中國知名度很高,也獲得了極大認可,但敵對勢力卻為之膽寒。
關於鷹派,目前最好的論述還當屬羅援將軍。在其新著《鷹膽鴿魂》發布會上,羅援稱,「軍人都應該是『鷹派』,這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所在。但前面要加一個定語,就是『理性』。要有鷹的眼睛,鷹的爪子,但又有鴿子的頭腦和心臟。有備才能無患,敢戰方能言和。」這句話蘊含著極強的辯證思維哲學,我們爭取和平發展,堅決維護國家利益,但是一旦祖國一聲令下,我們的300萬人民子弟兵就將如猛虎下山,將一切敵對勢力撕個粉碎。
當前,美國就我台灣、南海、釣魚島等核心利益問題上挑釁不斷,並且在亞太部署了60%的兵力,圍繞中國的軍事基地更是高達數百個,即便中國當前最強硬的鷹派,對之已經過於溫和了。臥榻之側,豈容它人酣睡?同時,日本不肯正視歷史問題,處處針對中國小動作不斷;台獨勢力甚囂塵上,不斷謀求引入美先進武器裝備,並且還試圖實現外國駐軍,這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同時,中國從改革開放至今,已經獲得了極大發展,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軍事實力,無論是政治影響力還是經濟實力,任何敵對勢力都別想讓我們屈服,中國早已今非昔比,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捍衛包括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在內的一切國家利益。我們的航母、飛彈、戰機,造出來不是當擺設的,一旦需要,它們就是敵對勢力的噩夢,更是我們展示決心的大國利器。
曾幾何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尚且敢於和當時的世界第一軍事強國亮劍沙場,用小米加步槍打退了武裝到牙齒的美國大兵,何況今日?我們不惹事,但也絕不怕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鷹派的崛起,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這與我們的發展現狀是完全匹配的。我們的菩薩心腸多了,它國就少了敬畏和尊重,這無疑會給中國的崛起進程帶來過多麻煩;反之,適當的時候展示一下我們的大國雄心,那些個跳樑小丑才會安靜下來。
同時,世界也應該意識到,多一些鷹派,並不會改變中國的和平願景,這不過是對一些敵對勢力的警告,敦促其不要肆意妄為。從本質上而言,這才是一種對世界負責任的態度。我們從來言出必行,有諾必踐。我們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和平發展,為世界帶來更多的和平環境和經濟紅利,但前提是,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要觸犯我們的底線,不要危害我國家利益,更不要得寸進尺蹬鼻子上臉,把中國的和平主張視為軟弱。否則,自己種下的苦果,終究還要自己吃,我們的霹靂手段將是對方難以承受的。
中國鷹派抬頭,是好事,無論對於世界還是中國,因為這是大勢所趨,更是歷史的必然。我們需要對世界昭示我們的立場態度,需要對世界和平發展負責,更需要對中國的國家利益負責。其實,相對於中國當前的世界影響力,鷹派還是太少,太低調,時代正向中國的鷹派招手。
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大國之翼」,第一時間品讀中國空軍新鮮資訊,請在微信中搜索ID號:daguozhiyi直接關注!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