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日前刊發美國海軍戰爭學院中國海洋戰略研究所教授安德魯·S·埃里克森的文章,稱中國在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且擁有世界第二多國防預算的情況下,正進行全球最大規模的海軍建設,這也是現代史上唯一一個由「陸上強國」轉變為「由陸向海混合型強國」的例子。埃里克森指出,這是一次在和平時期,完全沒有西方色彩的頂級海上力量崛起。
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計,中國到2020年也將成為世界第二大藍水海軍力量,美國海軍情報部門認為其艦艇數量可能會達到313-324艘。如果中國繼續按照目前的造艦速度,那麼到2030年,中國海軍的規模將與美國及其盟友海軍相當,甚至在艦艇質量上與美國及其盟友海軍相比也沒有劣勢。埃里克森稱,中國已經實現了現代史上最快的造船工業總體增長,因此有能力像蘇聯那樣快速擴充海軍實力,這將對美國在亞太地區和世界各地的地位和影響力產生嚴重影響。

但是,埃里克森在將中國海軍的快速發展一頓誇讚之後,又指出中國沒有為現役艦艇準備足夠的支援和維修基礎設施,包括足夠數量的干船塢和技術人員,而且中國海軍的高在航率,比如在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正在加速其艦艇的磨損。此外,中國在建造大型作戰艦艇,如航母和潛艇方面還面臨著相當大的困難。
軍事專家指出,埃里克森的分析存在很大問題。在海軍規模上,埃里克森只看到中國近年來建造了大量新艦艇,卻故意忽略中國海軍同時期還有大量老舊艦艇服役,所以就規模而言中國海軍增長並不快。實際上,中國海軍早已拋棄了數量規模型的發展思路,而是在走質量效能型之路,作戰艦艇與輔助艦艇的建造比例日趨合理。不僅如此,中國海軍在大力發展適應遠海作戰的大中型艦船的同時,也沒有忽略近海作戰所需的輕型艦艇,這就是中國在短短數年間建造40艘以上056型輕型護衛艦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中國並沒有模仿美國發展海軍的思路,而是根據自身的戰略需求來打造海軍力量。

中國沒有為現役艦艇準備足夠的支援和維修基礎設施之說顯然不符合實情,因為中國海軍這些年服役的艦艇從未因維修能力跟不上而掉鏈子,相反美國海軍艦艇這些年卻因維修能力跟不上而頻出問題,甚至連航母這樣的核心艦艇也因維修能力跟不上而「疲勞上崗」。其實從中美兩國造船業的情況對比來看,中國明顯要好於美國,因為中國造船廠不僅造軍艦,而且也造大量的民用船舶,形成了良性發展;而美國造船業現在只造軍艦,沒有什麼民用船舶建造能力,缺乏發展後勁。隨著美軍艦艇採購數量的下滑,美國造船業既無力更新設備,也難留住寶貴的技術人員和熟練技術工人,這也是導致美軍艦艇建造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在建造大型作戰艦艇方面,無論是航母還是潛艇,均未見中國出現因技術不足或動力裝置供應不了而導致工期延遲甚至停滯的情況,這說明中國是在解決所有技術難題之後才進行發展,並非貪功冒進。中國的軍費長期保持在適度狀態,所占GDP的比重很低,因此中國海軍的發展速度雖然快,但與昔日蘇聯海軍的快速擴充有著本質不同,而這也是中國海軍近些年來始終能夠保持發展速度不下降的主要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41823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