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蛟龍號用美國、俄羅斯、日本零件,無意中說明一個真相

Alinna ...| 2017-02-12| 檢舉

眾所周知,中國蛟龍號走的是自行研發、自主集成的道路,約40%的零件來自國外。其中,水下作業系統的主要部件機械手、燈光設備等引進自美國;乘員艙是根據中國的設計方案,委託俄羅斯製造;而成像設備等引進自日本。那麼,這些東西為什麼要依靠國外,其背後意義何在呢?

要明白這個道理,首先要看看我國首款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客機C919。中國商飛公司研製這一飛機的思路是:「中國設計、系統集成、全球招標,逐步提升國產化」。她雖然屬於「中國製造」,國產化率從2008年的10%達到2015年的60%以上,但走的仍然是系統集成道路,在研製中依然引入了多家外資公司的技術力量。

當前,全球技術呈現大融合趨勢,在深海技術上單打獨鬥難度大,走集成道路往往是一些國家的普遍做法。比如,俄羅斯的「和平」號載人潛水器,載人球艙當初並不是俄羅斯製造,而美國「阿爾文」號載人潛水器,其一整套通信定位系統是法國製造。作為民用項目的中國蛟龍號潛水器,採用一部分國外技術,從成本效益和時間效益來看都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

其實,為了在日後蛟龍號使用中不受制於人,並將同類技術及時運用於其他級別潛水器的研製,我國也同步安排了重要設備的國產化研究。如同中國專家所說,我們不會刻意追求100%國產化,但今後國產化率會不斷提高。

欲知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武器風暴眼」,她將帶您感觸武器背後的別樣世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41733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