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明白幾十年來美日不敢跟中國鬧翻打仗?始終要感謝這個中國人

韓英倫| 2017-01-21| 檢舉

鄧小平曾說過:「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原子彈作為第一代核武器,作為第一代核武器由於體積過於龐大笨重,現代戰爭中不是非常實用,如今不僅建立起了防空系統,還建立起了反導系統,也就是說可以打飛機又可以攔截飛彈,主要分為高空和低空攔截飛彈等多層攔截手段,其中中段攔截比較成熟,美陸軍擁有末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海軍區域防禦系統,擴展的中程防空系統,「愛國者」PAC-3飛彈防禦系統,俄軍有A-235反彈道飛彈系統。如果還是像二戰中美國向日本用飛機丟降落傘方式的投放原子彈,這種方式肯定是不行,飛機還沒有正式進入領空就會被防空飛彈擊落下來。

氫彈和中子彈是第二代核武器,氫彈可以比原子彈的體積小很多倍的情況下同時產生相同的威力,而中子彈在氫彈的基礎上增加了輻射力度,減少了爆炸波效,主要是為摧毀地面人員增加核輻射的戰術性核武器,可實現核武小型化和威力可以調的構型,只有中蘇美三國擁有,也就是把核武器可以弄到飛彈上或者超高速武器上,當時美國的T-U型結構和蘇聯都是一個模式,唯獨中國通過自己的努力發展出來一種新構型,它就是于敏構型,只有中國的于敏構型是一次性到位,而蘇俄都是試驗成百上千次才把龐然大物縮小到一定的範圍,這就是中國核試驗比蘇美少幾倍的原因,因為于敏構型穩定保存期又長,保養費極底,可以做為長期核儲備。

因為有了像于敏科學家這類的「國寶」,才讓中國得到了保護傘,這樣才能核大國之間產生了平衡,老百姓得到了來之不易的和平,減少了全面戰爭的風險,中國擁有世界獨一無二的優勢,創造出了保護自己人民的"利器",因此中國人的腰杆才真正的硬了起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89歲高齡的核物理學家于敏獨得2014年年度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並獲得82.6萬美元的獎金。被視為中國氫彈主要設計者的于敏是在他取得主要成就多年後才被授予最高科技獎的。

于敏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之一,該獎項是中國授予對中國核和衛星項目作出過貢獻的科學家的最高獎項。

從2000年起,中國幾乎每年都給科學家頒發最高科技獎,他們都是在尖端科技領域取得過突破的科學家。

于敏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1965年10月,在於敏的親自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據稱,目前全世界只有兩種氫彈構型,美國的T-U構型和中國的于敏構型。

在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于敏幾乎是惟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但是這並沒有妨礙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巔峰。彭桓武院士說:「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沒有老師,因為國內當時沒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論,他是開創性的。」錢三強稱,于敏的工作「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我想,核武器最終會被銷毀。」于敏堅信,當全球戰略多極化,霸權主義沒有實戰餘地的時候,和平與發展將真正成為現實。「我當然不願意打仗,我打心眼裡贊成核武器最好都徹底銷毀、完全禁止。可是,在50年代,核大國幾次威脅要使用核武器來打我們,你要想不受人家欺負的話,就不能沒有核武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40337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