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在新年講話中稱「洲際彈道飛彈試射進入收尾階段」後,朝鮮外務省發言人8日稱,朝鮮的洲際彈道飛彈試射準備已進入最後階段,將隨時發射。同一天,美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作出回應,稱只要朝鮮發射的飛彈威脅到美國或其盟友,美國會將其擊落。一時間,朝鮮半島局勢又驟然緊張起來。
2016年朝鮮進行了一系列武器試驗,對東北亞地區產生了巨大的衝擊,衝擊之下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韓朝之間對抗再次升級,作為半島南北和解的重要象徵「開城工業園區」也被關閉。第二件是韓國為了追求「安全」,引入「薩德」系統,隨後還與日本達成了《軍事情報交換協定》。
隨著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韓國總統朴槿惠因「閨蜜門」遭到彈劾,半島局勢走向引人關注。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對朝鮮問題上的態度一直含混不清,甚至自相矛盾,從許諾「如果當選總統就去親自跟金正恩好好談談」,到聲稱「美國應該從韓日撤軍,讓他們擁核自保對抗朝鮮」等等。
而朝鮮自去年10月底進行飛彈試驗後,進入了一段沉寂期。直到新年期間,朝鮮領導人金正恩通過官方媒體發布了新年講話,其中提及朝鮮首次進行氫彈試驗,稱朝鮮試射各種攻擊手段、進行核彈頭爆炸試驗都取得成功,洲際彈道飛彈試射也已進入收尾階段。
美國防長阿什頓·卡特
朝鮮為何堅持開發核武器?一個原因是:在與韓國的對峙中,從常規軍力對比來說,朝鮮明顯處於劣勢,擴大軍隊規模則經濟不堪重負,而大幅度提升和改進武器裝備水平也不現實。
在這樣的處境下,核武器不管是從威力來說還是從政治意義來說,都是朝鮮在短時間內扭轉對自己不利局面的成本較低的選擇之一。尤其是針對美國一方面拒絕與朝鮮直接進行和談、另一方面不斷與韓國進行聯合軍演施加壓力的局面,朝鮮開發遠程打擊能力和潛射飛彈為主的二次打擊能力,並非簡單追求軍事優勢那麼簡單,而是試圖利用美國對自身安全的憂慮來推動美朝直接對話。從這個角度來說,朝鮮的「兩彈」計劃更多是在追求政治效果。
所以朝鮮面對國際嚴厲制裁,仍然克服種種經濟和技術困難,堅持開發核武器和遠程飛彈;相關武器試驗的時機也是精心選擇的,甚至試驗的方式也是精心設計的。
比如朝鮮試驗中程飛彈時候,為了避免美日藉口朝鮮飛彈飛越領空而將其擊落,故意選擇了「高拋」式彈道,這樣既能試驗飛彈性能,又確保飛彈飛行過程不會越過日本上空,而且彈頭落點在法律地位相對寬鬆的日本「經濟專屬區」內。
回顧這一番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朝鮮一直將開發核武器和遠程飛彈作為維護自己安全的核心支柱。正是因為著重追求政治效果,所以朝鮮在特朗普當選後、在韓國政壇因為國內矛盾而陷於混亂後,反而採取觀望的態度,不外乎是想看看特朗普政府會採取何種對朝政策,而後再決定作出反應,同時也是為了避免刺激韓國國內保守勢力利用「朝鮮威脅」來給朴槿惠政府「解套」。
從目前特朗普組閣人選看來,未來美國的外交安全政策很可能具有明顯的「鷹派」傾向。所以朝鮮的最新表態並非意味著洲際彈道飛彈發射在即,而是一種試探性的「喊話」,更多透露出來的意思是:朝鮮不會屈服於制裁,願意在平等的地位上與美國新政府進行戰略安全對話。
雖然朝鮮的舉動都是精心算計的,但是結果未必如其所願。東亞地區原本就因為冷戰的遺存而存在某種程度的緊張局勢,朝鮮在去年的行為無疑是加劇了這種緊張,給了美國「重返亞太」更多的機會和理由,也使韓國找到藉口引入「薩德」系統並且迅速靠攏日本,而日本的安倍政府則利用這一機會,進一步爭取「鬆綁」試圖恢復「正常國家」,日美韓的亞洲縮小版「北約」有隱然成型的趨勢。
這顯然不是朝鮮所追求的目的,但卻實實在在損害了中國的安全利益。未來朝鮮採取任何激烈行動,都只會將上述趨勢向其不願意看見的方向繼續推進而不是相反。
對於中國來說,東北亞地區,尤其是半島地區的緊張對峙和戰亂,對中國都是極度有害的。所以中國必然會盡其所能地維護這一地區「不戰不亂」的局面。
另一方面,作為朝核問題的關鍵一方,美國採取何種態度才是決定性的。如果美國不放棄對朝鮮的敵視和威脅政策,只會推動朝鮮在目前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日韓如果不能看清形勢採取更多的短視行為,恐怕最後也會引火燒身。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