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與突進 美中海軍水下競爭激烈

軍情諜報| 2017-01-10| 檢舉

近日,中國一艘潛艇於印度洋亞丁灣、索馬利亞海域護航途中「過境」停靠馬來西亞進行休整和補給。此項動作具有諸多特殊的意義。這是中國潛艇首次訪問馬來西亞,是中馬兩國關係,以及中國與周邊區域內許多國家的關係在近年顯著發展的又一表現。

就軍事層面來說,不得不提的現實背景是中國水下軍事力量的迅速增強,以及中國潛艇巡航範圍的擴大和頻率的提高。在中美軍事博弈過程中,「水面以下」區域的地位越來越舉足輕重,美國的超前規劃與中國的趕超態勢都十分引人注目。

稍早前,中國海軍在南海捕獲一艘美軍無人潛航器,其實就是當下中美水下較量的一個最新例證。

美國《國家利益》1月5日的一篇文章,或許對於理解當時事件的背景能夠提供更多幫助。該文名為《做好準備,俄羅斯和中國:美國海軍想讓你們的潛艇變成過時貨》。

文章引述美國海軍高級官員的話說,無人潛航器群很快能同時利用聲吶及各種感測系統,識別並摧毀敵方潛艇與水面艦艇、搜尋水雷、搜集海洋數據和執行偵察任務,而所有這些只靠一個人在軍艦或潛艇上進行指揮控制就可完成。

美國無人潛航器被中國海軍捕獲後曾堅稱是為民用(圖源:Reuters/VCG)

這位官員還表示,因為體型較小的無人潛航器不易被敵方聲吶發覺,因此能夠進入體型較大的潛艇較難滲透的地區。當涉及在敵方領土及海岸線附近展開作戰行動或打擊潛在對手構成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的挑戰時,此類技術可有助於執行近距離的偵察任務。

顯然,美軍在無人潛航器方面的前沿構想、技術推進和積極運用,將對中國解放軍構成有力的戰略威懾和武力壓制。其極富想像力的「艾森豪威爾海底高速公路網」如果成功,特別是在中國周邊海域搭建起來,將能實現對中國海軍的完全封鎖。

在傳統水下作戰武器方面,儘管美軍核動力航母技術和戰鬥力處於全球頂尖位置,更是領先中國潛艇至少20年時間,但其海軍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突破與進步。據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站稱,哥倫比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於近日通過所謂「里程碑B」審核,距離被國防部採購更近了一步。該核潛艇被稱為美國海軍有史以來最昂貴也是最致命的彈道導彈核潛艇。

哥倫比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與美軍繼續保持旺盛的前沿探索動力相比,中國近年來奮起直追的速度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並且出現了在部分領域領先美軍的情況。

雖然中美潛艇技術懸殊,但中國所擁有的潛艇總數大體已經超過美國。當然,其中絕大多數是常規潛艇。進入21世紀後,中國核潛艇技術開始出現爆發式加速。

2016年12月,中國網路中傳出的圖片顯示,武漢造船廠正在對三艘新型039B(北約稱「元」級)型常規動力潛艇進行舾裝作業。039B型是解放軍目前最先進的常規動力潛艇,裝備有AIP(不依賴空氣動力裝置)系統。

得益於中國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解放軍通過數量上的優勢,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其在技術上的劣勢。至少在中國近海領域,數量龐大的常規潛艇能夠對稱霸全球海洋的美國海軍來說也是不得不重視的一股力量。而一系列新技術的應用,正在使這股力量「如虎添翼」。

據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王凡介紹說,中國從2014年開始在西太平洋布放了400多件觀測設備,其中有布放在水下500米附近的潛標十餘套,它們被用來收集有關溫度、鹽度、洋流等數據。

可以發現,中國與美國都有收集中國周邊海域溫度、鹽度等數據的動作,甚至可以將其理解為一場軍事競賽。因為這些數據彙集成圖的話,將為水下潛艇作戰提供極大便利,並顯著提升其生存和戰鬥力。

中國在2016年應用了一項新技術:在水面上放置了一個數據實時傳輸的浮體,它與潛標通過無線和有線兩種方式連接。潛標將數據傳輸給浮體,浮體發射到衛星上,衛星就可以再反饋回陸地實驗室。

有評論稱,潛標的布放深度與潛艇航行深度幾乎一致,因此這項技術會被用來與潛艇進行通信,即用于軍事。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解決潛艇巡航深度通訊技術的國家。

依靠領先的水下通訊技術和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如果中國能夠實現批量生產無人潛航器,搶在美軍之前於周邊海域打造出一套水下立體監控和戰備網路,無疑將會極大地提升解放軍的近海優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9542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