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殲20試飛僅五年嚴重不足,標準低於西方?純粹胡說八道!

Alinna ...| 2017-01-10| 檢舉

近日有外媒聲稱,若殲20在今年定型開始生產,則試飛時間僅有5年,嚴重不足;並認為從殲10系列的墜毀記錄看,中國戰鬥機的試飛測試標準與西方不同。事實上,這兩個論斷都缺乏常識。

圖片:因為吸鳥墜毀的海航殲10,對於單發機來說這是滅頂之災。從飛機墜毀數量推斷其試飛完善程度時,不排除因為不可抗力、非飛機自身故障導致的案例,不細究到事故原因,那是很沒常識的

迄今為止殲10系列的墜毀,除一起屬於人為事故(飛行員產生雲間錯覺,無法分辨天空和地面)外,均由發動機故障(包括吸鳥等意外情況)引起;沒有任何一架事故是因為飛機本身的氣動/結構/飛控設計缺陷,或者其他航空電子/機電系統設備問題而導致。

圖片:殲10事故率上升的背後,是它的使用強度在國內沒有任何其它機型能與之相比;安全性高低,即使是看每一萬飛行小時的事故數量都不足以說明問題,還必須結合飛行強度。像客機一樣飛的四平八穩飛一個小時,和大量進行極限機動飛一個小時,那對飛機是完全不同的。

殲10現有的墜毀事故從本質上看,主要都是AL31F家族固有的潤滑等設計缺陷,與殲10這種高敏捷單發飛機對發動機形成的工作負荷本身就特別苛刻,兩種不利因素耦合放大導致的。實際上AL31F發動機的缺陷,國內在蘇27家族上就已經有所了解,但這根本不是試飛能解決排除的問題——國內不具備AL31F發動機的改進能力,而且也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

另一方面,戰鬥機試飛的時間長短受多種因素影響。拋開T50這種總體設計失敗,逼得俄羅斯等不及試飛完就拋出下一代戰鬥機計劃的型號不談,F22和F35的試飛進度也一樣都是不正常的,受到了很大的外來干擾或者原本不應有的拖累,不能將它們的試飛時間作為正常標準。

F22和YF22的對比

比如以F22為例,它的YF22原型機和批產機之間,飛機尺寸噸位、所有翼面的尺寸形狀、機身和進氣道外形以及發動機都完全不一樣;實際上F22的試飛過程,是首先在YF22與YF23的競爭對比試飛中,完成大量試飛工作(包括隱身、超巡、超機動)以後,重新設計出F22,再完整試飛一遍。

而國內殲20還在方案競爭階段時,由於另一方在總體設計上出現巨大失誤——採用三翼面布局,導致飛行阻力、信號特徵、結構重量全面遠遠超出現有的鴨式布局方案,因此已經沒有原型機競爭的必要。從第一架殲20原型機開始,它的基本設計就指向了批產服役,僅這一項,殲20的試飛時間就比F22節省得多。

尤其是F22首飛後正處於冷戰結束狀態,裝備性能低劣的鍋蓋天線(倒置卡塞格倫天線)和R27半主動中距彈的蘇27就已經是俄羅斯空軍和中國空軍的頂級武器,美國對於戰鬥機更新換代失去了緊迫性,更是極大的放緩了F22的試飛和服役進度,總裝備數量也從750架被砍到187架。

圖片:F35B型是拖累整個F35家族的元兇,從合理的角度講,應該F35A、C一個家族,F35B單獨設計。

而F35的問題比F22更糟糕,由於國會粗暴的要求將陸基和艦載的常規起降飛機、垂直起降飛機放在同一個型號系列裡實現,這架飛機的總體設計中充滿了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為了保證F35B的垂直起降能力,其重心設計就會對F35A、F35C形成明顯的性能破壞),導致各方面一而再再二三的出現大量問題(比如減重導致的結構強度不足)。這是美國式的體制問題,而政治干擾技術從來都只會釀成苦果,即使是美國。

殲20

和美國相比,殲20不存在F35式的困擾,而且國內對於該項目的緊迫性也遠遠高於90年代美國對四代機的需求。目前根據公開的照片判斷,殲20的原型機數量已經達到11架之多;這是很典型的採用更多原型機各自分擔不同試飛任務,最後進行整合測試以加快定型速度的策略。

而F22在這方面恰恰相反(此處不含YF22),它原計劃製造13架測試用機,最後被削減到9架(其中首架因事故損毀,修復後已不能飛行,只用於地面測試),這必然導致試飛進度的明顯延緩。在更多的試飛原型機、更密集的試飛架次面前,5年試飛時間完全可以實現原來7-10年才能做完的事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9541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