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援引外媒報道說,俄羅斯最近向交付中國交付了4架蘇-35戰鬥機,而為了防止中國複製並獲取先進技術,俄方已將蘇-35的發動機關鍵部位「焊死」。要接觸到發動機的核心部位,就必須將整個發動機破壞掉才行。
看到這種新聞防務菌是哭笑不得的,然後搜了一下最初消息源,對於國內首先轉載的媒體實在是有點無語,這個大家自己去感受一下。
那發動機「焊死」這事兒到底有多扯,筆者就來說說這事。
看到蘇-35進入中國,海外媒體顯然是比較「激動」的
現代發動機的原理與構造早已不是秘密,最關鍵的是材料。就連俄羅斯設計第5代發動機的總設計師也說,現代發動機的設計已經沒有秘密了,直到下一種新原理的發動機問世之前,發動機的突破就是從材料著手。
材料是無法逆向仿製的。一個材料裡面有什麼成分,這個用現代分析技術可以輕易的、精密的獲得,連成分比例都可以精密獲得,問題是一樣的成分一樣的比例,製作過程如溫度、壓力、時間這些,都會大大影響材料性質,而這些過程是無法逆向掌握的。
蘇-35的117S發動機特寫
就算材料做出一樣了,還有加工,不同材料有不同的加工特性,甚至加工過程也可能影響材料的性能。就好像炒菜,一道菜有哪些成分都不難知道,但是要炒得好吃,那些料先下那些料後下,用大火還是小火,爆炒還是慢火,都會影響口感,所以吃到大廚做的美食,正常人就算知道配方也複製不出來,除非是實力相當的高手才可以做得很像,但即使這樣,也還是有差別的。
所以發動機最關鍵的材料,給你看你正常情況也逆向不出來,如果逆向得出來,表示你實力到家,不用給你看你也做得出來。而這些最關鍵的部位,不外乎風扇、葉片、燃燒室、渦輪等,都是要活動、而且要維護的,要怎麼焊死?
除了材料以外,現代發動機的另一個關鍵是控制系統,但目前控制系統的電子部分已經數字化,蘇-35的發動機控制的電子部分甚至整合到KSU-35控制系統裡面。拆開他,看到的就是一台計算機,從計算機外觀是無法複製裡面的軟體的。
117S發動機局部特寫
因此發動機最關鍵的兩個環節,材料與數字控制,根本不可能用「焊死」去防山寨,因為完全沒必要。
但是有些地方確實不排除焊死。例如有可能一些平常不會壞的零組件,模塊化以後,把它焊死,他正常情況不會壞,壞了就換整個模塊。事實上這在科技產品是行之有年的事情,這一方面可以防止使用者窺伺機密,另一方面也可以釐清責任。
例如,如果不這麼處理,結果使用者因為拆解而導致故障,那故障的責任到底是誰的呢?說是生產者的也不對,因為使用者拆解了,說是使用者的,誰能證明使用者拆解了?
因此科技產品中很多部分都會有類似封死、或是用鉛封處理,甚至更厲害一點做成拆開就會自己壞掉。這樣就可以輕易確認東西是否有被拆解過,能釐清故障時的責任。
這是科技產品常見的做法,保障交易雙方。因此如果蘇-35的發動機真的這麼做,並不能說中國吃了大虧。交易本來就是這樣,我花錢買我要的產品,我也要保障,但是我怎麼用這產品原廠不會知道,所以原廠會要求要用原廠耗材、不能自行拆解。
組裝中的蘇-35準備安裝發動機
我照著原廠建議,就應該發揮原廠宣稱的功能,如果沒有,我就可以說這是有問題的,要求保修服務,這樣責任義務清清楚楚。反之我不照原廠建議使用又自行拆解,出了問題,原廠當然不負責。
像蘇-35這種數字化飛機,上面又有複雜的材料技術,根本不是可以逆向仿製的。這種情況下,做一些「封死」的處理,可以確保售後服務。
又可以確認中國有沒有拆解的行為,以後萬一中國作出類似的東西,至少可以比較輕易的判定,究竟是偷偷山寨的,還是自己功力到家自己做出來了,這其實是保障雙方的機制。
稱中國空軍的「聖誕禮物」的第一批4架蘇-35SK戰鬥機被確認已經抵達了遂溪的空軍航空兵某師,正式納入中國空軍序列,並開始進行飛行訓練。至此,傳了很多年的中國採購蘇-35的消息終於以買家秀的形式塵埃落定。
本周作為2016年與2017年相接替的一周,似乎有承載了各方面」年終盤點」的意味。一方面,各方媒體都在盤點2016年發生了什麼;
另一方面,似乎作為「年度計劃」的一部分,不少在過去一年裡大家挂念的武器裝備都在這周集中爆料,爭取「搞個大新聞」。也正是因此,這周里不少我們十分熟悉的武器裝備趕著年末再次現身,也讓人們對2017年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9133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