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印度還在自誇研發射程覆蓋全中國飛彈之際,中國最猛核飛彈霸氣亮相!射程14000公里,覆蓋全球!東風41震撼歐美!
近日曝光的疑似東風41洲際核飛彈載車
近日,網上曝光了一張疑似東風41洲際核飛彈載車的照片,查閱相關資料可以知道,東風-41洲際飛彈採用公路機動平台,鐵路機動平台和加固地井發射三種方式部署,其中公路機動平台為陝西特種汽車製造廠生產的sx-4320重型牽引車,集儲存-運輸-發射一體化三用拖車,飛彈置於拖車的彈艙內,在運輸狀態下呈封閉狀態,拖車裝有兩扇對摺艙門,發射前艙門開啟,飛彈通過液壓裝置起豎發射。
由於東風41彈體重量巨大,已經達到了公路機動平台所能承受的極限,所以放棄了較複雜的冷發射而採用熱發射,與冷發射相比,熱發射對飛彈本身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的質量要求較高,但是節省了發射載車上的有限空間。
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是目前中國軍方對外公布的戰略核飛彈系統中的最先進系統之一。公路機動的東風41飛彈採用三級固體運載火箭作為動力,最大射程可達約14,000公里。
東風-41是8000公里射程的DF-31洲際彈道飛彈的一種發展改進型。DF-41最大射程可達約14000公里,使它幾乎可以打擊地球上的任何點。
根據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提出的大規模毀滅性核報復,目的是研製一種能夠打擊前美國本土任何一地區的固體燃料洲際飛彈,用來代替東風五液體燃料洲際飛彈。國防科委向航天部第一設計院下達了研製固體燃料多彈頭洲際飛彈的命令。
東風41採用多彈頭獨立重返大氣層載具(MIRV)技術,從而實現了運載火箭及分彈頭自適應變軌。該技術並非是簡單地在一枚飛彈上裝載多枚分彈頭,而是讓每個分彈頭都有獨立的飛行彈道,可調整軌跡攻擊不同目標。這樣每枚反導攔截飛彈最多只能摧毀一個分彈頭。讓反導系統的效能大為降低,東風-41可攜帶6~10枚分導式核彈頭,這將嚴重動搖各國反導系統的可靠性。
東風41型洲際彈道飛彈均採用三級固體運載火箭作動力,其載車能在公路進行機動,提高在敵方發動第一次核打擊時的倖存力。另一方面,該型飛彈採用了電腦控制的慣性制導系統,命中精度得到大幅提高。若配用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方式進行攻擊,以西方技術是無法進行攔截的。
由於不像東風-31那樣受到核潛艇飛彈發射管大小的制約(巨浪-2即東風-31的潛射版),東風-41可以將彈體設計得更長,並且使用更大的第三級火箭推動器。同時配套的機動發射系統將極大提高該飛彈的生存能力。
基於DF-41的移動性、射程、精度和配備多彈頭的特性,DF-41具有先發制人的核打擊能力。此前,中國研發的DF-31 和DF-31A短程洲際彈道飛彈被認為是針對印俄設計。美國官員表示,新的洲際彈道飛彈被認為是為打擊美國境內目標而研製。
中國一直堅稱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其核力量用於反擊針對其領土的核襲擊。但這種新型洲際飛彈將加強中國的戰略力量,使他們擁有各種中短程彈道飛彈和洲際彈道飛彈,從而成為世界上飛彈種類最齊全的部隊。據信,東風41飛彈是中國努力研製能突破美國戰略飛彈防禦系統的飛彈的一部分。
中國新型武器的試驗,歷來是國外媒體關注的重點。東風-41被五角大樓認為是北京最致命的核飛彈,同時也是中國正在研發或部署的數個新式遠程飛彈之一。
《華盛頓自由燈塔》網站曾報道稱,自從2014年7月以來東風-41總共進行至少5次試射。該網站早些時候報道稱,美國情報機構已跟蹤到去年12月5日解放軍飛彈部隊用一枚東風-41飛彈從一輛鐵路機動發射車上進行彈射試驗。這次測試對於中國戰略武器研發人員來說是一個里程碑,這極大地增加了追蹤中國洲際彈道飛彈部隊的難度.
美國情報機構預測,東風-41飛彈最多可攜帶10個彈頭。外界預計,北京目前擁有可用於單彈頭飛彈上的300個彈頭。
2020年之後當中國完成本國發展的北斗導航衛星系統後,東風-41的打擊精度將進一步提高,這套導航系統將幫助解放軍減少其對美國GPS系統的依賴。
北極熊的大殺器
白楊-M與亞爾斯飛彈是俄羅斯在蘇聯時代後研發的新一代陸基洲際飛彈。白楊-M洲際彈道飛彈重47噸,長近23米,安裝有固體燃料發動機,能以瘋狂的速度拔地而起,可以摧毀1萬公里以外的目標。
2008年5月9日,白楊-M飛彈在紅場首次亮相後立即成為全球軍事專家、媒體的關注焦點,甚至被稱為「紅場寵兒」。
俄羅斯戰略飛彈部隊葉欣上將曾稱,為了攔截一枚俄國白楊-M飛彈,美國方面需要用5-7枚攔截彈。目前美國攔截彈的效率是非常有限的,總共部署了30枚攔截彈。葉欣還指出,與美國關於飛彈防禦系統的談判不會取得有效成果。
在2015年的紅場閱兵中,俄羅斯首次對外展示了亞爾斯飛彈。RS-24亞爾斯是俄羅斯新一代的多彈頭陸基機動洲際彈道飛彈。據俄羅斯官方公布的數據,亞爾斯射程可以達到一萬一千公里,足夠覆蓋美國全境。亞爾斯的突破在於,老式俄制陸基機動飛彈受體積限制只能攜帶單彈頭,嚴重限制了打擊能力,亞爾斯可以做到攜帶至少3枚分飛彈頭打擊不同的目標,機動發射加上多彈頭這兩種能力,讓亞爾斯更難對付。
最後的民兵
民兵系列(ICBM)是美國陸基洲際彈道飛彈,它是美國第三代地地戰略核飛彈,它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期發展的,其突出特點是提高飛彈的突防能力和打擊硬目標的能力,開始採用分導式多彈頭,命中精度也有進一步提高,民兵系列(ICBM)最初是為應對蘇聯威脅而研發,現服役於美國全球打擊司令部。
民兵III飛彈美國唯一在役的陸基洲際彈道飛彈。美國目前有450枚民兵III飛彈在三個飛彈聯隊司令部的發射井中,其中包括在蒙大拿州馬姆斯特羅姆空軍基地,北達科他州邁諾特空軍基地和懷俄明州沃倫空軍基地。
可攜帶多枚核彈頭的「和平衛士」洲際彈道飛彈正在逐步退出現役。美國總統布希曾在2001年11月13日表示,美國計劃在未來十年內將部署的核彈頭數量減至1700枚到2200枚之間。美軍在2002年公布的《核態勢報告》當中也表示將讓「和平衛士」洲際彈道退役。美國前國防部長佩里近日指出,美國「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之一的陸基洲際彈道飛彈(ICBM)「存在基於錯誤情報而偶然發射的隱患」,主張逐步廢棄。他強調,憑藉潛射彈道飛彈(SLBM)及戰略轟炸機,美國足以維持核威懾力,不需要陸基飛彈。
迄今為止,美國仍然保持著陸、海、空「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其中,海基戰略核力量占據主體地位,核彈頭數相當於陸、空基戰略核力量之和。按照核力量生存和可靠性理論,美「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已經達到了一種比較理想的構架。
俄羅斯的核武庫雖然由於長時間的資金投入匱乏,已遠遠不如蘇聯時代的規模,但畢竟瘦死駱駝比馬大,憑藉白楊-M/亞爾斯飛彈、戰略核潛艇、圖-160/圖-95轟炸機,仍舊維持著可觀的核威懾。美國陸軍參謀長馬克·米萊將軍曾表示,俄羅斯是唯一有實力摧毀美國的國家。
對於中國而言,由於缺乏可靠的空中載具,中國核威懾主要依靠的還是火箭軍裝備的陸基洲際飛彈和海軍的多艘094級戰略核潛艇。如果東風-41飛彈真的能如外媒所說的那樣在今年正式服役,對於中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好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9111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