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為俄羅斯自行研製的「伊斯坎德爾」短程彈道飛彈系統,據了解,自上月11日開始,俄羅斯國防部就公布消息稱,俄羅斯中央軍區開始接收首批改進型「伊斯坎德爾」飛彈系統,首批飛彈將被部署在俄羅斯西南部的阿斯特拉罕州。初次之外,俄羅斯還在今年6月和8月分別將「伊斯坎德爾」短程彈道飛彈系統部署在敘利亞赫梅明空軍基地和其飛地——加里寧格勒地區,直接將美軍在波蘭的反導基地劃入其飛彈打擊範圍稱,據稱,若是俄羅斯將其部署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加里寧格勒的飛彈用於「點穴」作戰,那麼俄羅斯地面部隊可以在5分鐘內,就可將方圓500公里內的歐洲反導系統悉數摧毀。
據了解,為了回應美國欲在東歐部署反導防禦系統的舉動,俄羅斯在加里寧格勒州部署「伊斯坎德爾」戰術飛彈(美國代號SS-26,北約代號「蜘蛛」B或「石頭」)。隨後,俄軍方也屢屢拿「伊斯坎德爾」飛彈說事,試圖逼迫美國在波蘭和捷克部署飛彈防禦系統問題上向俄羅斯讓步。那麼,讓俄羅斯寄予如此厚望的「伊斯坎德爾」飛彈究竟有何出眾本領?其能擔當如此重任嗎?俄羅斯媒體為啥把這種「小小的飛彈」稱作俄羅斯的「小白楊M」?
軍事專家告訴記者,「伊斯坎德爾」飛彈的命中精度極高,在2008年爆發的俄羅斯與喬治亞戰爭中,其強大的點穴作戰能力讓人印象深刻,在俄羅斯空軍缺乏有效精確打擊能力時,「伊斯坎德爾」飛彈從根本上彌補了俄軍的短處和窘境。採用慣性制導+衛星導航+景象匹配製導等多種制導方式。單獨採用慣性制導時,飛彈在280公里射程上的命中精度CEP約為30米;採用慣性+景象匹配製導時,命中精度CEP理論上小於2米。
軍事專家偉明告訴記者,俄羅斯不時放話要把「伊斯坎德爾」飛彈部署到加里寧格勒,反覆敲打北約的敏感神經。加里寧格勒是俄楔入北約的一塊飛地,南鄰波蘭,東北部與立陶宛接壤,西隔波羅的海與德國相望,距波蘭首都華沙400公里,距波蘭擬提供給美國部署攔截彈的地區僅300多公里,距離美國在捷克的反導雷達站也只有450公里,而這些重要設施恰恰就在其射程以內,實際上,加上在克里米亞半島部署的飛彈系統,而俄羅斯基本已經可以管控它的所有歐洲主要對手,比如,波羅的海三國、捷克、波蘭、羅馬尼亞和烏克蘭。
而且,俄羅斯的手段還不止於此,據俄軍方稱,「伊斯坎德爾」飛彈可攜帶集束子母彈、高爆彈、侵徹子母彈、鑽地彈、空氣燃燒彈和電磁脈衝彈等多種類型的戰鬥部,可對不同類型目標實施有效打擊。俄軍方還稱,使用「伊斯坎德爾」飛彈突擊敵防空連、反導連發射陣地、機場、指揮機構等典型目標,通常只需1至2枚飛彈。
目前,俄羅斯的5個「伊斯坎德爾」飛彈旅被部署在靠近土耳其和歐洲的邊境地區,其巨大的震懾作用顯而易見,俄羅斯軍事專家認為,在敘利亞赫梅明基地部署的「伊斯坎爾德」M則能對土耳其南部要害目標形成很強的威懾。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是,俄羅斯如何運用這些武器系統呢,實際上在西方國家的宣傳中,戰術彈道飛彈的威力被大大輕蔑和削弱,伊拉克戰爭期間對俄制「飛毛腿」B飛彈的撻伐,仿佛短程戰術彈道飛彈毫無戰術價值,但實際上作為廉價的「戰略平衡器」,高精度大射程的戰術飛彈在地緣領域作用巨大,短程戰術飛彈在高密度發射下,通過精確打擊對方的戰術目標,甚至在不動用空中力量的情況下,就將對方摁倒在地。
實際上,中國也擁有自己的「伊斯坎德爾」飛彈,那就是著名的M20先進戰術短程彈道飛彈系統,M20飛彈可以精確打擊敵方各類高價值目標,全程在大氣層內高速機動飛行,最大飛行速度6馬赫,飛行末端可進行高機動變軌對目標實施垂直攻擊。這就意味著M20飛彈具有極強的突防能力,特別是「垂直攻擊」說明M20飛彈的末段突防能力甚至超過了「伊斯坎爾德」。
據了解,在未來作戰中,M20飛彈系統將主要由戰區集中掌握使用,可組成陸軍飛彈突擊旅或者火力旅參加由戰區組織的首次密集火力突擊和後續密集火力突擊。「首次密集火力突擊應對敵戰役布勢全縱深實施。在首次密集火力突擊中應消滅並壓制敵飛彈兵集團和航空兵集團編成內的主要目標,以便徹底削弱敵方目標」;軍事專家認為,M20飛彈「為保持火力主動權,應及時實施後續密集火力突擊,以防被毀之敵恢復戰鬥力」;「集團軍以部分火力毀傷兵器和無線電電子器材參加方面軍的首次密集火力突擊」,以便「削弱敵人為破壞集團軍進攻而實施的高精度武器和航空兵的密集突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