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戰爭即將到來?真的在2017?

Alinna ...| 2017-06-14| 檢舉

百萬莊通訊社微信號:baitongshe

前兩天特朗普又發了推特,說美國「應當大力加強和擴充核實力」。而上周五,歐巴馬在他任期的尾巴上,又簽署了美國「2017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這是美台「斷交」37年來,美方首度以法律形式提升美台軍事交流級別,意味美台關係重大突破。

……

在美國新舊交替的這個敏感期,讓人感覺到中美之間的「暗流涌動」。

而也就在這個時間點上,英國BBC幾天前發布了一個題為《即將到來的對華戰爭》的紀錄片,時間點的選擇也有些意味深長。

這部紀錄片應該也算是送給特朗普的一份禮物,它告訴美國,應該正視中國的崛起,沒有必要給自己捏造威脅和假想敵。

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對於特朗普而言,能不能做好美國的「一把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也取決於能不能正確處理與中國的關係。

今天小百通又要發揮帶領大家看大片的精神,為大家來分析分析這個紀錄片。

南海問題

要談中美之間的實力角逐,怎樣也繞不開南海問題。在7月份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所謂的「南海仲裁案」之後,由南海問題產生的小高潮也逐漸平息。但此後圍繞南海問題,中美之間也仍然各有試探。

所以,這個紀錄片對南海問題也毫不避諱,一開始就呈現了美國各大媒體渲染中國在南海區域活動所帶來的威脅。

南海問題從一開始就伴隨著域外大國美國的身影,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中國在南海警告任何接近他們建設項目的國家」,「中國正在南海填海造陸」,「美國必須要更加強硬地與中國交涉」……在美媒的報道中,中國在南海填海造陸被認為是規模宏大的軍事行動之一,中國修建飛機場等正常的基建活動也被認為是挑戰美國優勢的行動。

而事實上,中國外交部早就對此一說再說,中國有能力、有需要、也有義務通過在南海建設一些必要設施,向本地區和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和公益服務,同時滿足必要的軍事防衛需求。

戰略封鎖

為什麼無論你說什麼都是錯,無論你做什麼都是不懷好意?

美國的軍事基地形成了對華封鎖包圍鏈。

北京奧運會之後的近十年,是中國的經濟上升期。但對於美國而言,這十年的發展就沒那麼順了。面對一個崛起的中國,歐巴馬政府上台之後即採取了「重返亞太」的戰略,加大了對中國的封鎖和包圍,在中國周邊構築起好幾條巨大的封鎖鏈。

「我們已將中國包圍並且一直在努力,並試著加深對其的包圍。但是中國表現出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個在本土之外並沒有任何軍事基地的國家,一直在發展,並且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

美國非常缺乏安全感。一些學者也站出來,肯定美國視中國為威脅。

這個國會議員就說,「我們有一個對手,這個對手就是中國。」

為何美國要視中國為對手?

「美國歐巴馬政府已經撥款萬億美元給美國的核武器庫,他還正在籌備撥款萬億美元預算為將來的太空戰爭。為了這些花費,我們需要一個敵人,中國是最好的敵人。」

那中國算不算躺槍?

軍事基地

到底誰才是最大的威脅?

美國處處針對中國的後果就是,讓更多無辜的人為此買單。

該片還談到了美國的三個軍事基地:馬紹爾群島、日本沖繩島和韓國的濟州島。

馬紹爾群島一直是美國秘密的戰略基地,1946年美國占領該島,該島成為美國進行核試驗的秘密試驗場所,而島上的居民成了小白鼠。

日本的沖繩島被認為是美國對華宣戰的最前線,美國從這裡先後進攻了韓國、越南、柬埔寨、阿富汗和伊拉克。每時每刻,美國的軍事飛機都會在該島上空盤旋。低空飛行器帶來的噪音和威脅在這個島上已經很常見了,美國的軍事飛機還引起了44起事故。

而韓國的濟州島則是美國在韓國西部海域所建的軍事基地的最後一環。每天,抗議活動都在這裡上演。

但是,並沒有什麼用。

遍布世界的軍事基地正代表了美國的的野心。

歐巴馬的任期已經進入倒計時模式,在競選中多次對中國惡語相向的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也即將入主白宮。

而就在22日,特朗普發的推特說,美國「必須大力加強和擴張其核武器能力,直到有一天世界在核武器問題上恢復理智為止。」

與「中國2000年前築長城是要把野蠻人擋在外面,而不是侵略他們」相比,美國一直以來在做的,都是在為自己發展先進武器、發展軍事戰備尋找一個假想敵。

無論如何,這個鍋,我們不背。

編輯 / 張晶

資料、圖片來源 / 紀錄片《即將到來的對華戰爭》

如果您喜歡本文,可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8422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