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亞洲,日本長期以來是一個軍事力量被嚴重高估的國家。關於日本的軍事問題有一個流傳已久的說法,即日本具有短時間內生產核武器的能力。不但在亞洲其他國家,甚至在日本國內持這種論調者也不乏其人,小澤一郎就曾經表示日本製造核武器沒有技術障礙,可以「一夜之間製造上千枚核彈頭」。這個說法目前被廣泛流傳,但若對日本的工業水平和核原料儲存情況進行分析,便不難發現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懷疑。
圖註:即便在日本國內,也有不少人認為日本具備快速研發和生產核武器的能力,其中不乏某些精英。但幾乎沒有人意識到,這個觀點事實上缺乏依據
目前針對日本核武器加工能力的懷疑,主要來自日本龐大的核原料儲存量。2014年時曾有消息聲稱日本目前擁有超過40噸鈈原料,其中超過5噸儲存在本土,其餘儲存在歐洲境內;另外,還擁有超過1.2噸的高濃縮鈾原料,其中能夠用於核武器生產的約有200多千克。從世界範圍內來看,日本屬於核原料儲存大國,看似這是在為生產核武器進行準備。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日本能源結構非常依賴核電,如果將過多的核原料用於武器研發和生產,必然會導致用於核燃料生產的核材料數量不足,進而導致嚴重的電力問題。核武器的研發和製造都需要規模可觀的能源支持,在缺乏電力的情況下,別說核武器了,任何武器都難以生產製造。僅從這一點來看,就幾乎宣判了日本製造核武器的死刑。
圖註:由於嚴重依賴核電,日本囤積了大量用於生產核燃料的核原料,這成為了「日本準備製造核武器」傳言的來源。然而一旦將這些核原料用於武器研發,日本恐怕連電都發不出來
而核武器的製造生產,也並不是什麼非常尖端的技術。世界上最早在實戰中採用的核武器是美國於二戰末期製造的原子彈「小男孩」採用「槍」式起爆,這種構形特點是結構簡單但起爆所需核裝葯多,因反應率低下、嚴重浪費核材料早已退出各核武器擁有國現役;另一枚原子彈「胖子」為內爆式起爆,是目前原子彈的主流構型。「槍」式原子彈的生產技術早已公開,日本如果選擇用「槍」式構型生產原子彈也能夠勉強組織起一支核武裝力量。問題是,由於「槍」式核裝葯利用率只有5%左右,且難以實現小型化(幾乎不具有裝載於彈道導彈的可能,僅能夠用於航空核炸彈生產),即便用於製造出來實戰效果也不大,而內爆式原子彈則難以找到技術支持。雖然有消息聲稱日本通過計算機模擬進行過多次模擬核試驗,但這種試驗僅能夠用於數據積累,卻無法驗證核武器構型的生產性和安全性,根本無法作為核武器製造的直接技術支持。
圖註:「槍」式原子彈的生產技術極其簡單,理論上來說日本能夠具備該構型核武器的生產能力。但這種核武器既不能小型化又嚴重浪費核材料,就算生產出來也屬於不折不扣的雞肋
事實上,與一般人的認知所不同的是,大部分核武器本來就沒有想像中的殺傷級別。以美國為例,目前美國雖然擁有超過2000枚部署中的核彈頭,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戰術級別核武器。這些核彈頭不但殺傷範圍有限,而且一般都只搭載於戰術飛機平台,根本無法實現遠程攻擊。其中,B61型戰術核炸彈,現役數量接近200枚。日本如果用目前擁有的核原料生產核彈,其當量級別能否達到B61的水準非常值得懷疑(B61最大爆炸當量34萬噸,最大殺傷半徑僅不到5千米,最大殺傷範圍僅不超過74平方千米)。日本目前既缺乏核武器製備技術又缺乏核武器載具技術,這樣的國家對於擁有器的國家來說,就算擁有再多的核原料也不過是增加了幾個戰時潛在的被攻擊目標。這種停留在紙面上的可笑的核威脅,在戰略上需要重視,在戰術上不過是個被藐視的對象。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