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參加了一個研討會,會上展示了一套筆者參與設計的外軍武器裝備效能評估的簡化方法,一位與會領導表示,「這個武器裝備效能評估啊,我們干這個已經幾十年了,有時候也很難搞明白。因為它涉及的內容太多了……你比如說,人的因素……」
筆者當時表示,為了簡化,我們就不考慮人的因素了,評估方法只用來說明裝備體系的水平。
不過,如果真的要考慮一國的軍事力量,而不僅僅是用來考慮該國還可能買什麼武器的話,這周有件事真的是不能不說:再先進的武器,還是得靠操作它的人啊!
沒錯,我說的就是土耳其的那件事,這個曾一度被認為是地跨歐亞,帳面軍事實力幾乎能「單挑」俄羅斯南方軍區的「中東大國」,本周在一場打擊敘利亞境內極端組織的戰鬥中,被打得顏面無存,丟盔棄甲而逃。
自土耳其進兵敘利亞以來,豹2不但首開先河被擊毀,而且還被俘獲,這款坦克落在土耳其人手裡也是倒了霉了
對於坦克乘員組來說,有沒有與坦克共存亡的決心,那可是有著巨大的差別……恩尤其坦克是德國產的時候?
從社交網絡上出現的相關圖片、視頻和報道分析,土耳其軍隊在巴卜之戰開始的時候,表現得還是中規中矩的。
他們首先在空炮火力和庫爾德民兵支援下,逐步肅清城鎮外圍,之後步坦協同,向城鎮中心進逼,戰鬥中動用了大量的坦克和步兵戰車。而且打得還是較有章法,有點像當初伊拉克裝甲第9師在巷戰中用M1A1和T-72坦克混編組隊清剿的意思,各個車組之間似乎都有掩護,炮塔各自朝向不同方向。
然而,從反坦克飛彈命中坦克和裝甲車後的反應來看,土耳其軍坦克乘員組究竟有沒有戰鬥意志就很難說了。基本上我們看到的視頻里都是飛彈一旦命中,不管裝甲是否被擊穿,不管是不是出現了起火之類的情況,4個乘員就爭先恐後從車內鑽出逃跑。
從損傷狀態上來看,實際上還沒到不能繼續作戰的程度,甚至可以說還沒有威脅到乘員的生命安全,乘員就已經棄車而逃了
這倒是和之前敘利亞坦克兵駕駛T-90A坦克被陶式飛彈擊中後,在裝甲沒有被擊穿的情況下棄車而逃的情況差不多。
其實,對於視野受限的坦克兵來說,勇敢精神和鬥志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二戰中著名坦克王牌卡爾尤斯的回憶錄《泥濘中的老虎》當中就提到,最初入侵蘇聯的時候,他駕駛的是一輛38(t)輕型坦克,在一次戰鬥中,隔著河被一門反坦克炮擊穿裝甲,崩飛的鉚釘打穿了他的腮幫子。後來他對於這種薄皮小車就失去了信心,在一次防禦戰鬥中,看清對面過來的T-34坦克後居然下意識命令趕緊倒車逃跑,結果帶動整個坦克排都退出戰鬥,直到步兵用反坦克炮擊退蘇軍以後他才回到戰線。
這告訴我們,坦克戰其實是個挺可怕的事情,因為坦克的防護性決定了你就是要面對敵人的各種槍炮火力,如果你面前的這塊裝甲擋不住敵人的炮彈,那看看你身邊堆放的炮彈、油料吧,就算炮彈和碎片沒打中你,這坦克也隨時可能變成你的火葬爐。等到裝甲被擊穿了以後再逃跑,那很可能是沒機會的。
二戰德軍那個《裝甲戰歌》中,關於坦克就是坦克兵的金屬墳墓的說法可不是開玩笑。現實中的坦克成員可很少有軍迷玩「坦克世界」的時候「賣頭」「賣履帶」「換血」這樣的想法,畢竟賭注不是幾分鐘以後再來一局,而是自己的性命啊。
從戰術角度來說,土耳其軍隊應該是發生了步坦協同脫節的問題,據外媒報道,他們的步兵似乎是遭到了極端組織自殺炸彈的攻擊,被牽制住。隨後極端組織武裝用反坦克飛彈從側面襲擊坦克,在2輛坦克被擊毀後,土耳其坦克兵丟下坦克而逃。極端組織繳獲的裝甲車輛裡面,至少有一輛步兵戰車是能夠開動的,由此看,那兩輛豹2也未必是失去行動能力而被放棄。
作為歐洲各國中軍備程度相當高,甚至可以說窮兵黷武的國家,一直以來土耳其軍隊都被認為戰鬥力比起西歐那些軍備廢弛的國家而言應該是不錯的,可這次敘利亞戰場上似乎暴露出來了一些實際情況
更早的時候,著名的「皮卡戰爭」中,查德使用攜帶反坦克飛彈的皮卡對付卡扎菲的T-55坦克。雖然一度被認為是「坦克無用論」的證據,但細想想,根本問題也是當時的利比亞軍隊素質和士氣雙重低下。
以色列人在中東戰爭中已經證明了,訓練有素的坦克成員完全可以通過猛烈的火力讓反坦克飛彈的命中率大幅度下降,無法阻止坦克的進攻——雖然理論上反坦克飛彈射程比坦克遠,但坦克也是可以通過曲射來進行概略還擊的。
其實坦克和反坦克飛彈之間的鬥爭,很多時候是飛彈射手和坦克乘員比意志力——一般來說,坦克乘員還是有心理優勢的,畢竟只要一串準確的並列機槍彈,反坦克飛彈射手就會丟了性命。俄羅斯坦克兩項大賽上就有限時用並列機槍打反坦克飛彈陣地靶標的環節,就是模擬這個交火過程。
像土耳其這次碰到的這樣,從側面被敵人反坦克飛彈襲擊,連續兩輛坦克被摧毀,剩下兩輛也不同程度受了輕傷的情況,如果乘員不棄車而逃,選擇有兩種:一種是快速反應過來,搜索找到敵人反坦克飛彈陣地位置,並將其摧毀,繼續與蜂擁而來的敵人交戰,憑藉過硬的技戰術水平,大量消滅敵人,安然撤退;另一種是技戰術水平不過關,坦克被摧毀,自己送命。
換言之,對於陷入不利局面的坦克兵來說,撤退也是一場戰鬥。可以想見,土耳其坦克兵對於自己的技戰術水平顯然沒那個信心,在複雜戰況下,選擇了最簡單的辦法,棄車而逃。在當今的中東戰場上,IS的零星反坦克陣地大多數時候沒有機槍或者狙擊步槍火力支持,無法做到迅速擊斃逃離坦克的坦克兵,因此在「儘量增大逃生機會」這個角度看,棄車而逃反而是中東地區戰場環境下生還率最高的反應。
通過這個簡單的分析我們就可以發現,堅定的作戰意志,很多時候是來自對自身技戰術水平的信心。
解放軍在這方面可是從來不差的,當初志願軍戰士手中的裝備那麼差,單憑50米內硬功夫、近戰夜戰、三三制這些步兵戰術,堅持和火力密度天下第一的美軍作戰。楊阿如車組在履帶損壞,來不及搶修的情況下身陷敵後,堅持作戰,摧毀多輛美軍坦克。我軍可不是靠忠於天皇陛下的武士道精神洗腦發起「板載衝鋒」的軍隊,相反,解放軍是一支善於總結經驗,善於學習的軍隊,這便是解放軍克敵制勝的法寶。
楊阿如的215車組,型號:T-34/85,地圖:石峴洞北山,戰績:5殺M46
這也便可以看出,在朱日和演習中,反覆讓「紅軍」部隊陷入「絕境」的意義所在。對於一支不能通過實戰來獲得戰鬥經驗的部隊來說,在演習場上多經歷幾次失敗,多思考幾次:「因為我沒有做出正確的反應,我已經『死』了」的問題,是絕對有必要的。
說到這兒,本周還在以徒步行軍250公里為榮的東南島嶼分裂勢力武裝……反正「民國38年」他們就已經把魂兒丟在大陸了,現在經常性的失魂落魄——也是正常咯。
台軍14日進行了一次負重15-25公斤,5天前行250公里的長程訓練。不過這種大多數經過公路,時不時還能乘個涼的長程訓練真的能鍛鍊負重?就算這樣台灣還有參加過美海軍陸戰隊訓練的「軍事專家」批評,五天的時間太長。連美國人都受不了,應該設計課程為一天甚至半天
如果這都受不了,那當年二次戰役攜帶6日乾糧,1.5個基數彈藥一夜145里突襲三所里,截擊美9軍撤退,殲敵3200餘俘獲500餘輛卡車的38軍113師是什麼?終結者嗎?
當然了,對於不能理解《我的祖國》那份沉重的歷史和鬥志的人而言,不知道什麼樣的人才能贏得戰爭和尊嚴,也不足為奇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8342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