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鷹派不要激怒中國,中國原則底線不容觸碰

Alinna ...| 2016-12-26| 檢舉

美國《美國保守派》雙月刊12月22日文章,原題:鷹派的盲點及挑釁中國的危險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麥可·斯溫曾撰文說,若美國放棄一個中國政策,就是基於過去的一個錯覺:即北京不會把美國試圖將台灣與中國大陸永久分離的明顯舉動,視為對中國政府及其國內穩定的生存威脅,從而動用一切必要手段防止,包括武力。然而,中國肯定會反擊的。幾十年來無數中國問題專家和外交分析家對該問題的探討,一再佐證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決心。

鷹派越激進,美國損失越大

美智庫分析認為,所謂鷹派給出的制衡與遏制中國的策略,多數十分激進並且具有很大的冒險性。部分鷹派直接鼓動政府在南海、東海甚至中國海外補給基地建設和空軍遠洋訓練問題上採取強硬措施。近段時間,美軍將領反覆發表挑釁性談話,美軍不斷地製造事端,惡化海外軍事形勢。

猛藥治病快但副作用也十分明顯。美國所謂鷹派的對抗中國主張,在損害中國利益的同時,也將給美國利益帶來致命傷害。鷹派主張明顯是損人不利己的損招,不僅中國不答應,美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也不會答應。中國多個場合公開表示無意與美國對抗,願意與美國開展多層次深入合作,鷹派的所作所為讓世人難以理解。美國集中主要兵力於亞太地區,試圖以此維持亞太軍事霸權,通過軍事威懾讓中國屈服。但「亞太再平衡」實施幾年來,雖然經過不斷升級,但收效甚微,不僅無法遏制中國和平崛起,而且引起了眾多亞太國家的不滿。由於不顧一切的在亞太地區窮兵黷武,美國中東、歐洲等地區的軍事力量趨於薄弱,致使美國地區影響力逐年下降。

部分鷹派認為,中國崛起是「必然的威脅」,主張遏制和防止中國崛起,鼓吹為了阻撓中國崛起,美國應當採取一切必要手段。布魯金斯學會中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貝德表示,鷹派散布中國威脅論,蠱惑民眾,縱容軍事冒險和政治投機分子,是十分危險的。事實上,鷹派針對中國的軍事戰略(中國國防政策、安全觀、核戰略、決策機制等)、台海軍事形勢、中國軍事科技、南中國海問題、中國軍費開支、軍種發展戰略等,提出的激進應對策略,大多沒有實施價值,並且對於美國利益有害而無益。

美鷹派提出的高烈度意識形態滲透、基因技術破壞和政治干擾等手段,不僅沒有取得美國想要的政治效果,還而導致美國世界範圍內名聲掃地。電話監聽事件、轉基因有毒作物擴散、茉莉花革命等美國策劃系列舉動,已經讓世界人民看透了美國民主的本質。美國利用菲律賓製造南海仲裁鬧劇,不僅沒有給中國維護南海主權權益帶來任何障礙,反而讓中國贏得了幾十個國家的支持與認可,就連鬧劇主角菲律賓也開始主動改善與中國關係。

美國鷹派故意對抗中國,出盡了歪招,使出了十八般武藝,中國應對自如,不斷成長進步,沿著既定發展道路穩步前行。反觀美國,則處處遭受激進措施副作用危害,軍事、經濟、政治影響力不斷下降,國際聲譽遭遇嚴重侵害。

如卡托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泰德·卡朋特所說,台灣對北京而言絕非一般問題:在大多數中國人看來,台灣不僅是一處戰略和經濟資產——儘管這些對北京也很重要。台灣處於19至20世紀初受到西方(及日本)的傷害、至今未痊癒的中國人身份認同的核心。冷戰後,美國決策者總是不把他國的民族主義當回事,這給美國外交政策造成重大損害。低估中國民族主義的重要性,特別是涉及台灣問題時,將釀成最嚴重、最危險的失敗。

二、中美合作才是大局

中美作為兩個大國,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選擇。希望美方同中方共同努力,維護中美關係包括兩國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這符合中美兩國人民共同利益,對世界的發展與繁榮也有益。

從中美關係最近若干年發展的歷程來看,新一屆美國總統入主白宮後,中美往往會經歷一個「磨合期」,就像一輛新汽車出廠後,氣缸活塞有一個磨合過程。我們本著良好的願望,希望經歷一個階段互相磨合後,雙方都能從戰略高度、長遠角度和兩國人民根本福祉出發看問題,推動中美關係走向「合作共贏」,也就是朝著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新型大國關係」的方向發展。

將什麼樣的中美關係推進到21世紀中期和後半期,是一個重大命題。選舉期間政治人物有競選語言,但執政後就要有責任和擔當,決策前須三思而行。習近平主席同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通電話中指出,「事實證明,合作是中美兩國唯一的正確選擇」這句話是對中美關係歷史的核心總結。保持健康、穩定的中美關係,不僅符合中國利益,也符合美國利益。台灣問題事關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政治基礎。

中美關係涵蓋很多領域。如果將中美關係比作航船,經貿關係一直是中美關係大船的「壓艙石」。中美之間現在的貿易額約5580億美元,差不多相當於中國與歐洲國家貿易額的總和。中美關係也有很多重要議題,包括中美以後要繼續商談的BIT(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等。世界範圍和美國反全球化傾向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給中美經貿關係發展增添了不確定性。

特朗普講要美國利益優先,要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美國希望在世界範圍維護自己的利益,但也應認識到:在多極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人都難以獨善其身,這就需要包容與合作。中國的發展是不可阻擋的客觀事實。零和博弈,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中美之間很多貿易往來過程極其錯綜複雜。比如雙匯國際公司曾以71億美元收購美國史密斯菲爾德集團;雙匯還與杜邦公司合資成立杜邦雙匯漯河蛋白有限公司。在其融資過程中,美國高盛公司還曾通過其在香港註冊的公司出手參與。利益交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究竟其是一家純粹的中資企業?還是美資企業?可謂「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三、中國底線不容觸碰

中國外交方向明確、海圖清晰,但是前進路上會有艱難險阻。面對挑戰,我們必須具有堅定不移的戰略定力,有自己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關鍵是按中央「四個全面」既定方針,用好戰略機遇期,「將自己的事情辦好」,壯大綜合國力。

中美關係事關全局,宜增進戰略互信,防止戰略誤判。中美關係也還須兩手準備:一方面,我們需要和美國發展合作共贏的關係;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需對不確定事件加以防範,有底線思維。有時,有人出長拳對我,我還需以太極應對。

中國一直致力於同各國建立友好關係,處理國際事務時也向來通情達理、顧全大局,但是在涉及自身核心和重大利益的問題上,中國有不可逾越的底線,扞衛自己的核心利益從來不會畏首畏尾!

在對待網絡戰的問題上,將球踢給了美國,認為中國遭到的百分之九十的攻擊都是美國所為!而在朝鮮問題上加強了和俄羅斯的合作,並且通過冷淡美國的作法,積極的與俄羅斯靠近,以此來回應美國在東亞的軍事行動!

與此同時,在釣魚島上,中國更是拿出了鐵血勇氣,誓言要登島測量!同時,公開回應美國中國在建兩艘航母的同時,公開了11萬噸級的航母的建造計劃!

雙方較量可見一斑!美國不可能不會讀懂,中國首訪俄羅斯的深意!中美關係的冷淡足以說明中國已經開始為中美關係做冷著陸的考量了!

不論是建立北斗系統,還是回應美國對中國建造大航母的擔憂;亦或者純粹是為了對未來戰爭理論的思考,中國所做的準備,都是在準備打一場未來的戰爭,而且是為了勝仗做準備的!

中美之間,現在爆發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是會非常的低。因為,一方面中國也是有核國家,美國承受不起中國核彈突破美國反導系統的嚴重後果;另一方面,美國現階段,根本就沒有能力對中國進行全方位的圍堵和攔截。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8339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