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太空站還不夠:中國打造「深海秘密基地」亮相

或許你經常聽到在太空中的「國際空間站」,但很少人知道,在地球分布最廣闊的海洋中,人類早已在萬米深的海底建造了「深海空間站」。目前世界深水區已探明石油儲量達70億噸油當量,未發現的潛在資源量大約有150億噸油當量,而深海的錳結核儲量大約為30萬億噸。面對資源如此的豐富,更不用說其中的軍事價值,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海洋探索將進入「小高潮」。

(對於深海的探索,人類無數次在科幻小說、電影中展現,但是未來十五年中國將實現建造第一個深海空間站,這將是人類第一次嘗試類似太空站技術難度的項目)

(「蛟龍」號是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曾於2012年成功下潛至7000米深海,標誌著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的海底進行作業的能力)

(「蛟龍號」在地球最深處插上中國國旗)

而國外媒體似乎是不太關注中國對深海探測器的研發工作,然而當2012年中國自主研發的深海無人潛航器實現7000米深海的數次實驗後,外國人徹底是看到了中國的實力,這也讓中國成為及俄羅斯、日本、美國之後少數掌握這一技術的發展中國家。

近日曝光的中國「十三五」規劃一百項大工程中,「深海空間站」位列第二,中國在未來十五年將密集的展開海洋探索計劃,而除此之外還包括第26項「發展深海探測、大洋鑽探、海底資源開發利用、海上作業保障等裝備和系統。推動深海空間站、大型浮式結構物開發和工程化」、第77項突破「龍宮一號」深海實驗平台建造關鍵技術、第78項「在北極合作新建岸基觀測站,在南極新建科考站,新建先進破冰船,提升南極航空能力」、第79項「逐步形成全球海洋立體觀(監)測系統」等。這是一套非常系統的大工程,一般的國家搞不起來。

(除了「蛟龍號」深海潛航器之外,中國還在計劃建造世界上第一個超級浮動式核電站)

(蛟龍號是載人潛水器,與無人潛水器相比,優勢在於能夠在海底進行360度拍攝等精細作業)

目前世界上上正在開展海洋空間實驗站的國家主要是俄羅斯和日本,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歐美國家敏感的意識到海洋戰略的重要性,俄羅斯自冷戰起建造了多艘深海研究潛艇,包括2艘「比目魚」級和3艘「軍服」級,俄羅斯在役的深海載人潛器為Mir-1和Mir-2號,也是唯一一對完全相同的具有6000米潛深能力的潛器。日本一直也以來非常重視載人潛器的發展,依靠在船舶設計、製造、電子、材料等行業的先進水平,載人潛器的水平也居於世界的領先地位。目前,日本在役的深海載人潛器為Shinkai 2000和Shinkai 6500。

(法國設計的未來海洋探索科技船)

伴隨著軍事裝備科技化信息化的同時深水探測器也開始發展起來,在經濟方面為深海油氣自願、礦產資源、以及天然氣等稀缺資源的勘探提供技術支持,甚至是能夠發現人類從未接觸到的能源物質,經過三十幾年的發展世界各國都看到了海洋這塊「聚寶盆」。

從軍事意義上講,這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獲利,深海潛航器的實驗數據可以實現與軍事裝備的信息貢獻,簡單的說就是未來深海無人機、潛艇、海底聲吶升級等都會涉及到,甚至都會影響到水下全自主制導炸彈的發展。越早做就意味著可以比別人先拿到第一手的數據資料,而中國在深海潛航器發展上已經掌握這些制勝的資料。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7878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