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國緊盯中國圖謀不軌 中華碩果纍纍它卻一無所獲!

自主研發能力,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軍事實力的重要標誌,尤其是戰時,武器裝備損毀率急劇攀升,如果一味靠引進,甚至可能面臨無裝可用的尷尬局面,就更別提打贏現代化戰爭了。

為一雪前恥,印度自1983年起開始研發自己的戰機LCA,又稱光輝戰機,最初目的是取代米格21。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不僅投入資金巨大,約578億盧比(8.6億美元)。同時,從研發到列裝部隊,持續時間如此之長,也算得上航空史上的奇葩了。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據外媒消息,光輝戰機噩耗再次傳來,一是海軍判斷其不適合作為艦載機,二是仍未獲得最終作戰許可,儘管其2013年即獲得初始作戰許可。面臨印度政府不斷施壓,可海軍還是拒絕航母使用,而空軍則不斷強調,該機問題百出,並且空中表現很差,拒絕屈服。下這麼大功夫搞出來的戰機,自己的部隊都不願採購使用,這恐怕是印度國產戰機最大的悲哀了。

2016年,印度軍費高達506億美員,成為僅次于于美國、中國和英國的世界第四,有分析師預測,最多到2018年,印度將超過英國(538億),邁入世界前三。與軍費的急劇攀升嚴重不成正比的,就是印度的武器裝備發展停滯不前。目前,印度空軍的主力戰機800餘架,包括米格系列、蘇—30、「幻影」2000等,清一色的引進購買,而國產機又面臨如此尷尬境遇,遲遲不能列裝。儘管印度鼓吹光輝性能先進,可達三代半標準,但專家不這麼認為,稱之為二代半戰機,這意味著該機還未列裝就已經落伍了。

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航空業的大踏步前進,殲20是世界公認的四代隱形戰機,美國《軍事航空與航天電子網站》評選出2015-2016年度世界現役戰鬥機綜合排行,殲-20排名第二。同時殲31也在加緊研發之中,殲-10、殲-11系列戰機也接連列裝,可謂是碩果纍纍。

其實,印度戰機研發幾乎一無所獲,與它基礎航空工業的落後密不可分,作為一個高技術密集綜合體,任何一個環節的不足或落後,都可能導致整個戰機的研發失敗。截至目前,光輝仍有40%的零部件需要引進,在試飛中很多參數達不到標準,某印度高官曾直言不諱,光輝還是半成品。儘管軍費投入不斷增加,可工業基礎薄弱,武器裝備遲遲不能國產化,這將成為制約印度軍隊現代化的最大難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7712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