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軍機島鏈過招後,外界的焦點轉移到兩國防務部門的唇槍舌劍上,但蘇-30MKK與F-15J纏鬥仍有不少細節值得關注。
干擾彈?中日自說自話
中國國防部12月10日稱,日本F-15J近距干擾並釋放干擾彈,威脅中國軍機安全。多數陸媒認為,國防部看似「委屈」的背後則是蘇-30MKK占據了優勢,F-15J可能「咬尾」(鎖定並有被擊落危險)。陸媒得出這種結論的緣由有兩點:一是F-15J發射干擾彈,畢竟干擾彈一般用於自保,二是蘇-30MKK在驅逐後仍繼續訓練,並未立即返航。
不過,日本方面始終否認干擾,也未承認發射干擾彈。但根據日本法律,航空自衛隊有權對進入防空識別區的目標發射信號彈。《自衛隊法》第84條規定,對進入識別區的目標要逐次採取七大措施。其中最後一步即為釋放信號彈進行警告。儘管解放軍編隊在宮古水道上空飛行符合國際法,但這也進入了日本防空識別區,F-15J根據法律有權採取上述措施。
那麼是倉皇逃離發射干擾彈,還是警告驅離的信號彈,只有中日兩國自己清楚。但無論是干擾彈、還是信號彈,都無法阻止解放軍常態化進出島鏈。
F-15發射的是干擾彈還是信號彈,中日各說各話(圖源:鼎盛軍事)
美國「套路」滿滿
10日,在日本出動F-15J趕赴事發空域後,駐日美軍派出EP-3、RC-135飛機緊隨其後。從中國國防部的披露的信息看,美國並未參與中日軍機的纏鬥。
據了解,EP-3和RC-135皆為美軍裝備的先進電子戰飛機,主要從事電磁信號的偵測工作。可以想像一下,日本F-15J高速沖向解放軍軍機編隊,蘇-30MKK被迫脫離編隊進行攔截,此間開啟了通信系統、雷達系統以獲得優勢。但這些電磁信號迅疾被在附近巡航的美軍偵察機探測到。
事實上,在東海方向,解放軍面對美日這種組合是一種常態。但對日本飛行員而言,美軍這種套路實在是令人厭惡,即便是丟失性命,到頭來還是為美軍做「嫁衣」。
相比中日美的「互動」,台灣空軍則真正成了「旁觀者」,除了島內「綠色媒體」自嗨飛彈瞄準解放軍軍機,後者倉皇逃離外,就只剩下馮世寬口中的「全程都有效監控」了。
日本「獠牙」不可小視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日本出動的F-15J攜帶了兩種新型空空飛彈,分別為AAM-4B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飛彈和AAM-5近距格鬥空空飛彈。而這兩種飛彈均比解放軍攜帶的霹靂-8、霹靂-12空空飛彈先進。
台灣對日本而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圖源:中央社)
其中AAM-4B飛彈2008年完成研製,安裝了有源相控陣末端制導雷達,是全球第一款採用此類雷達的空對空飛彈,彈長3,667毫米,直徑203毫米,最大速度5馬赫,射程100公里。解放軍PL-12飛彈長2,850毫米,直徑203毫米,最大速度4馬赫,射程70公里。由於採用相控陣雷達,AAM-4B會在空戰中取得更大的優勢。
而AAM-5飛彈彈長2,860毫米,直徑126毫米,最大速度3馬赫,射程35公里,比解放軍裝備的俄制R-73技高一籌。除質量外,中國最新空空飛彈的產能和列裝速度也跟不上日本的AAM-4B、AAM-5飛彈。因此,觀察家稱,中國雖然能夠獲取優勢,但也不能掉以輕心。
總的來說,解放軍軍機編隊進出宮古水道和巴士海峽更大程度上是指向台灣,但日本急於「跳腳」表明該國不會放棄戰略要地——台灣,即便未來台海開啟戰端,日本也很可能第一個介入。因此,對台軍事鬥爭,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日軍事鬥爭。
桑梓地撰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7108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