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已有60多年,大戰沒有,小戰不斷,世界局勢總體趨於平和,大國之間也互相制約,維持著恐怖「核平衡」。然而,戰爭是文明的衍生物,人類文明發展的源動力就是大大小小的爭鬥與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誰也不敢保證當今世界這樣恐怖的平衡何時會被打破。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的強勢崛起,一度有成為「眾矢之的」的情形。那麼,一旦戰爭的導火索被點燃,誰最有可能成為中國的對手呢?這裡簡單做個分析排名:
印度有一個外號叫做「紅頭阿三」
第一位:印度
環顧四周,真正與中國關係最敏感又最複雜的就是這個印度。印度有一個外號叫做「紅頭阿三」,盲目自大的印度真有點阿三的味道。
作為即將超越中國人口的世界大國,印度處處都喜歡和中國攀比較勁,而將中國視為其眼中釘的美國,也樂的推波助瀾,加大對印度軍售,使得印度軍力間接的對中國構成了威脅。推薦關註:查找微信公眾號「三軍集結號」。
事實上越南真正脫離中國版圖是在明朝初期
第二位:越南
網友們對越南的評語很經典:「這是一個一千多年前才脫離中國的國家,這是一個一百多年前還是中國藩屬的國家,這是一個得到過中國巨大援助的國家,這是一個一次次把槍口對準恩人的國家。」這就是白眼狼越南。
事實上越南真正脫離中國版圖是在明朝初期,最終獨立於中國是在晚清時期。儘管越南與中國生理上存在的是血緣關係,但行動上卻是背信棄義,恩將仇報。想起來真心寒:當年一貧如洗的晚清王朝援越抗法和新中國的助越反美行動,是多麼地不值!
第三位:美國
中美若爆發軍事衝突,只有兩種可能:一是美國因為縱容「台獨「踩了我《反分裂國家法》底線;一是因朝鮮半島局勢惡化,美國藉機威脅我國土安全。中國對待美國的策略基本上是隱而不發,一旦涉及國家最高核心利益,自然毫不含糊與美國針鋒相對。
不過中美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更有巨大的利益在裡面,爆發大規模戰爭都不是兩國的真實意願。
韓國最不知天高地厚的地方是沒把中國的古文化放在眼裡
第四位:日本
短期內僅因歷史問題出現的分歧,兩國不會爆發戰爭,除非日本軍國主義控制了日本政局,那樣日本可以在最短的時間裡研發核武器和建造航空母艦。軍國主義執政,自然同中美為敵,不過,在美國監控下的日本,上述跡象的存在幾乎沒有任何可能。
中日如果爆發戰爭,導火索應該與東海問題和釣魚島問題密切相關,但台海問題不排除日本有武力干預的因素,甚至它比美國更關心台海統分問題。之所以把日本列到第五位,是因為目前中日兩國的溝通渠道相對還是暢通的,雙方在保持克制的狀態下尋求外交談判。
韓國與越南一樣,本來與中國是同文同種的
第五位:韓國
韓國與越南一樣,本來與中國是同文同種的,因為國際格局的演變,在大國扶植下脫離了中國版圖。韓國最不知天高地厚的地方是沒把中國的古文化放在眼裡,反而拚命地與中國搶孔子搶屈原,甚至連孫中山也不放過。但這都不會存在兵戎相向的可能。
如果兩國交戰,絕對與朝鮮半島脫不了干係,而且在局勢失控的情況下,極可能由中韓戰爭發展到中朝美韓戰爭。韓國憑它自身的實力,目前在各方面是無法和中國抗衡的,除非北韓是個變量,除非它變成美國的第51個州。
第六位:印度尼西亞
拋開「鼻屎國家」新加坡不說,最近在南海和中國鬧的最歡的不是越南就是印尼,印尼在自己國家或在國外排華反華也是出了名的。如果印尼繼續一意孤行的話,強大的中國政府會考慮以武力解決糾紛。
第七位:蒙古國
平時我們只管叫她「外蒙古」,蒙古如果與中國出現戰爭,不排除以下三個因素:
1.蒙漢血統政治最終與親俄親美政治出現了危機:前者要求回歸中國版圖,後者則決定武力鎮壓;
蒙漢血統政治最終與親俄親美政治出現了危機
2.美俄勢力介入這個無核地區,出現人道主義危機;
3.雄心勃勃的中國政府和人民擔當民族復興的千秋偉業。
沒有上述三個因素,中國不可能和蒙古當局出現軍事摩擦。
中俄現在戰略上相互配合,是因為國際大環境使然
第八位:俄羅斯
沒錯,就是看起來和中國如膠似漆的俄羅斯!相信許多國人也無法忘記被俄毛竊取的我國150平方公里的領土。
儘管中俄現在戰略上相互配合,是因為國際大環境使然。俄羅斯過去跟中國若即若離,跟美歐拉拉扯扯,表明,它一直想在各方面間尋找最大的利益點。雖然它擁有龐大武器庫,可經濟上困難的讓人輕視。推薦關註:查找微信公眾號「三軍集結號」。
俄羅斯的未來是那麼可怕,是強大還是沒落?強大了與中國勢必交惡,沒落了與世界軍事豪賭,這真是個難纏的鄰居!但中國人沒有理由不思念那些曾經擁有的領土,所以中俄若持續和睦,需要我們有多大的耐心?
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日本的所謂新和平主義和中國的全面崛起,這三個態勢之間能不能不碰撞、不走火呢?7月16日,在第五屆世界和平論壇上,中日學者進行了討論。
陳健:中日之間只要擦槍就容易走火
資料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我國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前駐日大使陳健稱,上述三個問題是亞太地區安全和穩定面臨的最大挑戰。陳健說道:「如果說亞太地區哪裡會擦槍走火,我認為,中日之間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大於中美之間。」
資料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陳健分析稱,中美之間已經達成了建設不對話不衝突的新型大國關係的共識,並且有一整套磋商機制,作為確保在爭議問題上斗而不破,並尋求更大範圍合作的減壓器,而中日之間沒有這樣一套機制。
此外,美國有長期與前蘇聯爭霸博弈的經驗,既善於炫耀武力,也懂得如何規避風險,而且上上下下都懂得規避風險,美蘇爭霸這麼長一段時間,並沒有發生戰爭,日本沒有這樣一個經驗。
日本一直緊緊依附於美國
而且,陳健認為,日本民族具有冒險性。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人民了解了日本的冒險性,美國應該也了解日本的冒險性,可以說冒險性和憂患意識是日本民族意識當中一個銅板的兩面,憂患意識可以轉變成冒險性,冒險性又可以根植於憂患意識。
資料圖:美國總統歐巴馬
同時,陳健說道,由於歷史原因,中日之間只要擦槍就容易走火,跟中美不一樣,燃點很低,尤其是南海問題。中國人都記得南沙群島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非法占領的,美國把日本趕走以後,當時中國政府的官員是坐著美國移交的軍艦去接收南沙群島的。
如果現在美國不持立場,是美國立場倒退的話,日本插手南海事務,是對二戰成果的反對,中國人民絕對不會答應。
資料圖:美國總統歐巴馬
前一段網上有這樣一個議論,中國打菲律賓不應該,因為以強凌弱不是中國該做的事情;中國打美國,美國太大了,也太遠了,中國夠不著;打日本遠近大小正好。不知道這樣一個議論到底有多少代表性,但是至少說明火種長槍尚且存在。
資料圖:俄羅斯總統普京
6月18日,日本時事通訊社發表評論稱,三年多以來,貫穿安倍外交的一個主題是如何同中國交鋒,以日美同盟為軸心,構築了對中國的包圍圈。但時至今日,事態很難說朝著向安倍的目標發展。
陳健表示,希望日本政界、學界都能傾聽這樣冷靜的分析,改善與中國相向而行的局面,儘快創造條件,改善關係,建立海空聯絡機制,更不要插手南海爭端。中日關係如果能夠按照雙方達成的歷史文件和共識取得改善和發展,就是兩國對亞太和平和安全的最大貢獻。
小原:中國崛起令已開發國家緊張但不一定引發戰爭
資料圖:俄羅斯總統普京
談到中日擦槍走火的風險,東京財團研究院主任小原凡思有不一樣的觀點。他表示,世界目前存在一種現實主義的發展方向。這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崛起,對一些像美國這樣既有的已開發國家來說的確是一個威脅,他們會感到比較緊張,這是一個主流方向。
目前中俄兩國關係處於友好互利狀態
但是這樣的一個緊張的情緒並不是每一次都會導致戰爭。只是以美國為主的已開發國家,以及跟美國一起鑄就了現在的國際關係的國家,比如歐洲,對中國的崛起、經濟力量發展,以及軍事力量的發展,感到一些緊張,並沒有其他的想法。小原認為,緊張並不一定會引起戰爭,不必這樣感到危機。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