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廠12月8日消息: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推出重磅報告《在飛彈齊射對抗中取勝》,認為長期以來美國國防部只注重發展昂貴的遠程地對空攔截飛彈來對付小規模返艦巡航飛彈或彈道飛彈,而且美軍過去從未與能用精確飛彈打擊遠距離目標的敵人交過手。

五角大樓想當然地認為,對其基地和部隊發動空中和飛彈攻擊要麼不會發生,要麼美國現有的防禦能力已足以應對。如今這些設想已不再成立。在未來的交戰中,大規模發射制導武器可能會打垮美軍的防禦系統,削弱美國的兵力投送能力。為防止這種局勢發生,作者提出了可改進美國對抗大規模飛彈攻擊的作戰概念和能力建議。本篇為連載第三部分。
本篇闡述了美軍在未來飛彈齊射對抗中占據優勢的作戰概念。美國國防部用作戰概念來評估對新型武器系統的需求;作戰條例和戰術、技術和規程(TTP)。本章提出的作戰概念主要是為了達到兩個目標。
圖8:在反介入區域拒止區域內分散部署部隊。
第一個目標是削弱敵精確制飛彈藥齊射的規模和效果,方法是美軍從受攻擊風險較小的基地投送兵力、在對抗區域內分散部署部隊和通過進攻作戰來打擊敵精確制飛彈藥「射手」,如攜帶巡航飛彈的飛機。第二個目標是提高美軍的整體防空與飛彈防禦能力,方法是改為使用中程攔截系統和非動能防禦系統,如電子戰系統和定向能武器。
一、削弱敵飛彈齊射的強度
為在未來的飛彈齊射對抗中占據優勢,美軍可以採納能削弱敵精確制飛彈藥打擊規模和效果的作戰概念。在飛彈齊射對抗中,對抗雙方都將力求提高自己在飛彈戰中取勝的能力,通過綜合運用主動和被動對抗措施來削弱對方的精確打擊「殺傷鏈」。
圖9:基地群飛彈重疊防禦構想圖。
主動對抗措施包括通過電磁頻譜來實施物理打擊或攻擊,以削弱敵用以探測、定位、跟蹤和瞄準美軍的傳感器網絡能力。被動對抗措施包括從地理位置上分散美軍目標和運用隱蔽、偽裝和欺騙等戰術來增加對手精確定位的難度。
所有這些反措施都可以降低敵用以打擊美軍目標的制導武器的力度。例如,削弱敵搜索和定位傳感器的能力可導致敵人在實施打擊時有所節制,或誘導敵人向錯誤的目標點位發射武器。不過,本章將主要闡述能直接降低敵精確制飛彈藥齊射規模的方法,而不是通過削弱敵攻擊殺傷鏈等其它要素來獲得間接效果的做法。
(一)從大多數飛彈射程外的區域實施兵力投送
美軍可將兵力部署在敵大多數陸基飛彈射程外的作戰區域來降低兵力投送所要面臨的威脅。
從距離更遠、更安全的位置開展行動可迫使攻擊方消耗其庫存相對較少的遠程武器。通過迫使敵方採購更多昂貴的遠程飛彈來增加其成本,從而減少他們所能購買的精確制飛彈藥總數。從遠距離外發起行動還能增加攻擊方對遠程機載、海基和天基C3ISR的依賴,這些系統或許更容易受到動能和非動能武器(包括定向能、網絡戰和電子戰)的攻擊。
圖10:增加敵精確定位難度的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用以進行遠程探測、識別、跟蹤、定位和評估打擊效果的情報、監視和偵察網絡將是反介入/區域拒止綜合能力的弱點。中國的遠程傳感器網絡包括衛星、超視距(OTH)雷達、有人和無人駕駛飛機、艦船和潛艇,它們通過通信衛星、指揮中心、數據鏈和多種其它系統與實施打擊的部隊連結。
綜合運用網絡戰、電子戰和物理攻擊手段來對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情報、監視和偵察以及通信網實施致盲戰可極大降低其飛彈齊射的效果。
圖11:增加敵精確定位難度的措施。
但是,從遠距離外投送兵力也會影響到美軍的精確打擊節奏。與近距離基地相比,將美軍攻擊機部署在遠離目標區的基地將會減少每日架次率。架次率的減少可通過使用能攜帶大量精確制飛彈藥的遠程有人駕駛飛機和無人機、使用更多諸如巡航飛彈和戰區彈道飛彈等防區外武器來部分彌補。
從後勤的角度來看,轉為實施遠程作戰將對美軍有利,因為美軍是目前世界上擁有最大和最省油的遠程攻擊機、空中加油機和海基防區外打擊平台的軍隊。
(二)在反介入/區域拒止區域內分散作戰
從上述遠距離基地調動大量美國軍力(如戰鬥機和地面部隊)來防衛美國本土、盟國和夥伴國是不切實際的。必須在敵精確打擊能力範圍內實施作戰的部隊應最大程度地分散部署到永久、臨時和簡易基地內(見圖8)。
將兵力分散部署在各個基地,然後頻繁將他們調往新陣地,這樣有助於美軍在敵預先制定的目標定位圈內實施作戰,目標定位圈需要幾天的時間來完成。分散部署和頻繁調動部隊能降低敵精確定位美軍和及時進行損毀評估的能力。
(三)在對抗區域內的基地群實施作戰
從相互靠近的軍用、民用和臨時基地群實施作戰可以達到兩個目的。首先,在基地群間頻繁調動部隊可引誘敵人向更大區域消耗飛彈打擊力量,還可能向假目標浪費武器。這將減小美軍防禦力量所要應對的飛彈齊射規模。
圖12:綜合火力控制防空作戰網概念圖。
第二,基地群部署可通過防禦系統相互支援來提高美軍的防空與反導能力(見圖9)。基地群部署還能讓美軍的後勤保障相互支援,從而提高美軍發動進攻的能力。
(四)因地制宜開展作戰
還可通過疏散重要基地的設施和功能,加固某些基地設施來提高生存力和使用偽裝、隱蔽和欺騙(CCD)等戰術來進一步降低敵對個別基地實施飛彈打擊的規模和效果。圖10為可提高駐日基地恢復力的措施。
圖13:短程和中程防禦性防空作戰能力示意圖。
本地疏散和使用偽裝、隱蔽和欺騙術可消耗敵人的飛彈,引誘敵人對假目標耗費精確制飛彈藥。將無法頻繁移動的固定設施深埋地下或進行加固處理可提高它們的抗打擊能力。
這些加固目標可引誘敵人使用大量彈藥,或使用昂貴的、帶有末段制導、鑽地彈頭的專用飛彈,而不是使用便宜的、更適合打擊無加固「軟」目標的集束彈藥。從防禦方的角度來看,這些措施能提高抗打擊能力,提高發動攻擊的能力,使其在飛彈齊射對抗中獲得優勢。
(五)先敵壓制精確制飛彈藥齊射
美軍可在敵攻擊機和運輸、安裝和發射一體車發射武器之前將其打殘和消滅,從而削弱敵飛彈攻擊的規模和頻率。換言之,美軍應做好攻擊準備以便在敵射手發射精確制飛彈藥之前將其消滅。
在冷戰時期,美國海軍採用的是「外圍空戰」(OAB)作戰概念,在蘇聯飛機對美國艦隊發動攻擊前對其進行攔截。美國海軍之所以採用這一作戰概念,是因為蘇聯轟炸機發射的飛彈攻擊有可能會勝過美國軍艦的防禦能力。
因此,必須在蘇聯轟炸機發射反艦巡航飛彈之前將其消滅。美國海軍將對付轟炸機的進攻性防空作戰(「外圍空戰」)同對付飛彈的防禦性防空作戰區別開來,對兩種任務分別使用不同的武器。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和其它軍種一樣,又都回到了這樣一種防空作戰模式,即:在儘量遠的距離外,使用同樣的攔截系統來對付所有空中威脅,無論是飛機還是飛彈。
這會讓美軍成本增加,能力下降。遠程(50至100海里)攔截系統比諸如「改進型海麻雀飛彈」這樣的中程(10至30海里)攔截系統更大更貴。這樣,美軍需要消耗兩枚以上價值300萬美元/枚的攔截飛彈來攔截一枚價值200至300萬美元的巡航飛彈。
正如本智庫(CSBA)以往的報告所建議的,美國國防部應更為明確地將用於壓制敵飛彈發射架、空軍基地、水面戰艦和潛艇的遠程進攻作戰同旨在攔截髮射後的個別飛彈的近程防禦作戰區分開來。
圖13:短程和中程防禦性防空作戰能力示意圖。
尤其是,新的作戰概念是優先使用諸如SM-6這樣的遠程防空飛彈來在敵攻擊機發射武器前對其發起攻擊,用中、短程防禦系統來攔截髮射後的精確制飛彈藥。正如第四章所表明的,用更昂貴的攔截系統來打飛機,用較便宜的近程武器來攔截個別精確制飛彈藥,這樣可以得到更有利的成本交換。
這樣也可以根據美軍防禦系統的探測距離來更好地安排它們,並對空中威脅進行分類。由於像雷達這樣的電磁傳感器的探測距離會受地平線的限制,所以艦載和陸基目標定位雷達探測敵高空飛機的距離比探測掠海飛行的反艦巡航飛彈和沿地形飛行的對地攻擊巡航飛彈的距離更遠。
對敵射手進行陸基和海基攔截所面臨的挑戰比冷戰時期美國海軍的「外圍空戰」面臨的挑戰要大。與冷戰時期相比,現代反艦巡航飛彈和對地攻擊巡航飛彈飛得更遠,而像「東風-21D」這樣的陸基彈道飛彈可打擊800至1000海里外的目標。
圖15:短程和中程基地防禦系統圖示。
因此,執行空中戰鬥巡邏任務的美軍戰機需要飛行更遠的距離,在敵轟炸機發射巡航飛彈之前對其進行攔截。由於空射飛彈(如中國的KD-20對地攻擊巡航飛彈)的射程可達1000海里以上,所以美國戰機的遠程空中戰鬥巡邏就要得到空中加油機的支援。
如圖11所示,與距離遙遠的機場相比,將美國戰機部署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一帶的固定和臨時基地,在執行防禦性防空任務時就不需要太多的空中加油支援。
圖11還展示了發射後作戰概念,即:在敵巡航飛彈到達美軍基地的地面防空系統射程範圍內之前,使用無人偵察機和裝有固態雷射武器的C-130J飛機來對其進行探測和攻擊。這一作戰概念是讓防空飛機使用機載雷射武器來燒穿巡航飛彈側面較薄的外殼,用地面防禦雷射武器來攻擊來襲反艦巡航飛彈和對地攻擊巡航飛彈更為堅固的前端。
其它遠程飛彈壓製作戰還包括使用突防偵察和攻擊機來探測、識別、跟蹤、瞄準和攻擊敵陸基和海基飛彈發射架。這就需要使用生存能力強的隱形攻擊平台,如能進出對抗區域的B-2轟炸機、未來遠程攻擊轟炸機(也就是B-21)和潛艇,可能還包括陸基和艦載無人戰鬥機(UCAV)。
超視距飛彈壓製作戰需要將攻擊機、機載和天基傳感器和防區外攻擊武器連結到一個「從傳感器到射手」的綜合火力控制網內。這一綜合火力控制網包括一個類似於「海軍綜合火力控制防空」(NIFC-CA)系統的作戰網,它將「宙斯循」艦、E-2D和E-3預警機和其它傳感器整合成一個防空作戰網(見圖12)。
總之,美軍應採用能大大降低敵精確制飛彈藥齊射規模的作戰概念。改為從位於更安全的區域的基地實施作戰,分散部署必須在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區域內作戰的部隊和實施基地群作戰,這樣可以增加敵精確定位難度,削弱其飛彈齊射強度。在進攻作戰方面,可在敵發射飛彈之前對其海基、陸基和空中發射平台進行壓制以進一步降低美防空與反導系統所面臨的挑戰。
圖17:綜合中程基地防禦概念。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