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俄爭奪多年 這條線中國要插手

軍情諜報| 2016-12-07| 檢舉

文︱瞭望智庫特約國際觀察員千里岩

日本《朝日新聞》11 月 24 日報道:日本首相安倍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將於 12 月 15 日在日本山口縣長門市舉行首腦會晤,內容將涉及遠東防衛問題。報道稱,中國正加緊開闢北冰洋航線,打算經日本海、鄂霍茨克海、北冰洋而進入大西洋。在這種情況下,日俄兩國政府開始致力於加強海上自衛隊和俄海軍的合作。

實際上,從冷戰時期至今,關於北極航道的國際關注熱度由來已久。隨著全球變暖、北極冰期縮短、北極航道的現實性和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各國圍繞該地區的爭奪愈演愈烈。

1

北極航道的三條路線

從地球儀上,我們可以清晰看到,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最近距離正是取路北冰洋的北極航道,而非傳統上經過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線路。

" 東北航道 ":從北歐的巴倫支海至俄羅斯北部楚科奇海的航道,西起西歐,沿著西伯利亞與北冰洋毗鄰,繞過白令海峽到達中日韓等國港口,是聯繫歐洲和亞洲的最短航線;

" 西北航道 ":從戴維斯海峽沿加拿大北岸到阿拉斯加的極區航道,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能大大縮短北美洲至亞洲的水運航程。

" 極點航道 ":從理論上來說,北極航道還有一條穿越北極點的航線。這條航線從白令海峽出發,不走俄羅斯或北美沿岸,直接穿過北冰洋中心區域到達格陵蘭海或挪威海。由於北冰洋中心區域被多年累積的密集和厚實海冰覆蓋,預計這條航線將最晚被開通和利用。

一些專家認為,到 2040 年氣溫升高導致的冰層逐漸融化將讓北冰洋在夏季完全成為一片海洋,這可以讓破冰船在一年中數月都保持工作狀態。

2

東北航道與美蘇 / 俄鬥爭

傳統航道與北極航道

圍繞著更具現實意義的前兩條航道,國際上存在著相當的爭議:

1973 年,加拿大於宣布 " 西北航道 " 為其國內航道,美國和俄羅斯拒絕承認;

蘇聯時期 " 東北航道 " 就被認為是其國內航道,今天的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這一政策。不過,美國、日本和歐盟國家堅決反對俄羅斯將其劃歸國內航道。

而 " 東北航道 " 現實性最強。早在蘇聯時期,它就曾經作為北極圈內沿岸城市賴以生存的物資運輸線發揮過重大作用,但是,由於當時技術能力和氣候限制,在夏季通過這一航道的船舶,即便依靠飛機不斷觀察冰情、在必要時使用破冰船開路,仍然面對巨大風險,造成通航成本極其昂貴。

另外,蘇聯政府從安全上考慮,也拒絕對其他國家開放這一航道。一方面,北冰洋的冰蓋可以很好地掩護核潛艇的行動,防止其被衛星或者巡邏機等空天監視力量發現;另一方面,從北極到俄羅斯或者美國的地理距離相較於其他大洋短的多,在這裡部署核潛艇發射的飛彈不需要太大射程,因此,可以縮小飛彈體積、降低造價、縮短飛行時間,給敵方的預警時間非常有限,從而有足夠的突然性和突防率。因此,無論是對當年的蘇聯還是現在的俄羅斯,北冰洋區域都是高度敏感的。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於 1991 年對外國貨船開放了這條航道,並且堅持收取價格不菲的 " 買路錢 " —— 強制性繳納 " 過境費 " 和 " 破冰費 "。前途艱險還要出錢買路,因此也鮮有嘗試者。

1996 年,美、俄、加、丹、瑞、挪、冰、芬等八個在北極圈內有領土的國家成立了北極理事會,專門協調關注北極地區的政府和當地社會發展事務。中國在 2013 年成為其觀察員。

這個組織原本有利於協調各國在北極區域的開發行為,可是隨著美俄之間的對立情緒重啟,關於北極地區的爭奪也絲毫沒有減緩的傾向甚至還有加劇勢頭,北極有領土的國家對於北冰洋下大陸架展開了激烈爭奪。

俄羅斯科考隊使用的深海潛水器

2007 年,俄羅斯科考隊用深潛器在 4000 米深的北極點洋底插上了一面鈦合金國旗,美國和加拿大隨即做出強烈反應,加拿大外長甚至公開發表激烈言辭,稱俄羅斯此舉為 " 早已過時的 15 世紀大航海時代才有的『插旗占領』政策 "。受此事刺激,其他北極圈國家紛紛開始調整軍事部署,加強自身北極地區的防務;同時,加緊對自己主張的地區進行科考勘探和開發油氣能源。

俄羅斯深海潛水器下潛到北冰洋以下

2009 年,俄羅斯降低收費標準,至此,北冰洋航路商業航運才真正地成為了可能。繼首次通過這條航線的德國和挪威的商船之後,2013 年,中遠海運集團旗下 " 永盛 " 輪幾次經過這條航線抵達了歐洲。

2011 年,普京推出北極航線時指出,這是一條能夠在服務價格、安全性和質量上與傳統航線具備競爭實力的國際運輸命脈。

然而,由於這條航線沿途基本都是能源或者礦物產地,人煙稀少、貨物需求量極少,因此,行駛在這條航線上的船隻所運載的貨物種類高度單一,返程時也不可能像其他航線那樣在沿途港口配貨,因此,為增加利潤,許多貨船在返程時仍然選擇傳統航線。所以," 東北航道 " 與傳統航線相比仍然非常冷清。

正如俄羅斯普列漢諾夫經濟大學教授謝爾蓋 . 瓦連泰所說,也許," 北極航線不可能與蘇伊士運河航線形成競爭,但可以提供一個替代選擇,安全是一大優勢,氣候則是不利條件 "。

3

北極航道對中國有多重要?

目前,中國的海上貿易航線主要有兩條:

" 東行航線 ": 到達北亞、美國、加拿大和拉美各國港口。" 中國—北美西海岸 " 航線從我國沿海各港出發,經對馬海峽穿過日本海後,經大隅海峽出東海後進入美洲太平洋沿岸港口;" 中國—北美東海岸 " 經過夏威夷群島,橫穿巴拿馬運河至北美東海岸。

" 西行航線 ":到達南亞、西亞、非洲和歐洲各國港口。一條須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經蘇伊士運河入地中海,再出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另一條經印度洋,繞過好望角進入大西洋。

由於氣候逐漸變暖,北冰洋的封凍範圍不斷縮減,每年在北半球的夏季可能出現數周的通航期,北極航道的通航成本將進一步下降,未來通航期還會越來越長,最直接的受益方很顯然是中國。

第一,航行距離的大大縮短能夠減少航行時間、降低燃油成本、提升物資運輸的安全程度。

以從挪威的納克維爾到中國青島的航線為例,在等速航行的條件下,通過東北航道分別比通過蘇伊士和好望角航道節省了 14 天和 23 天,平均一個航次節省燃油 514 噸和 844 噸。進一步說,而運輸成本的降低,將有利於削減我國產品向歐美重要市場運輸的成本,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三條航線所需航程及消耗時間對比

三條航線消耗燃油及船隻噸位對比

(註:圖表數據資料來自於《中國航海》2014 年 3 月刊第 143 頁)

目前,中國有相當龐大的一部分物資的運輸需要經過蘇伊士運河、亞丁灣、波斯灣、馬六甲海峽等 " 麻煩 " 地帶。舉個例子,據相關數據顯示,僅在 2011 年,索馬利亞海盜就給美國政府造成了 69 億美元的損失,其中主要包括贖金、用來躲避海盜的額外燃油費用、政府用於保護通行船隻安全的軍事巡邏投入等。若北極航道開通,我們無疑可以節省掉這些額外開支,並大大提升運輸的安全程度。

第二,北極航道沿途油氣資源豐富,此航道的開發可能有利於作為能源消耗大國的中國建立起一條新的能源通道。據美國地質調查局估計,在北極圈以內未被發現的、技術上可采的常規石油、天然氣和天然氣凝液的蘊藏量可能為 4120 億桶油當量,而其中的 80%以上均集中在以下地區。

(註:圖表數據資料來自於《中國航海》2014 年 3 月刊第 145 頁)

一旦北極航道開通,北極地區將成為另一個重要能源產地和能源出口地,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歐洲和美洲的許多國家都可以取路北極航道進行油氣運輸。而急需能源進口的我國憑藉距離優勢,將從中獲益更多。

第三,隨著北極航線的開通,我國中高緯港口(大連、天津、青島等)將面臨更好的發展機遇,甚至可能帶動東北部沿海地區經濟增長並向內陸地區輻射。

從 2012 年以後,中國每年派出 " 雪龍 " 號破冰船到北冰洋航線航行。去年 9 月,5 艘中國海軍艦艇首次航行至北冰洋的門戶 -- 美國阿拉斯加州海域的白令海。

4

中國 " 北冰洋之路 " 前途險灘重重

除去上述提及冰期長、沿途港口稀少等自然因素之外,來自其他國家的掣肘同樣會成為中國必須面對的 " 險灘 "。

美國:近俄制華

美國一直高度關注中國任何在北極的活動。今年 9 月,美國國際安全諮詢委員會發表《北極政策報告》認為,中國正在通過在北極進行商業活動的手段來謀求在北極安全事務上扮演更大角色,提醒美國政府應該對此給予足夠重視。

並且,雖然由於俄美在北極地區的對峙在很長時間內不可能發生根本改變,但是我們看到,即將就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在選舉期間就頻頻向俄羅斯示好,普京對此進行了積極的回應。待明年新一屆美國政府走馬上任之後,美俄關係可能出現緩和,這將給中俄關係及兩國在西伯利亞地區的合作帶來一定考驗。

日本:近俄斥華

日本對於中國在北極航道上的任何活動都是存在戒心的,甚至從戰略上與中國爭奪發展空間。日本由於本土狹小、資源匱乏,對於海外資源和市場的渴求比中國更高,日俄經濟的互補性與中俄之間高度類似。日本一直在努力參與對俄羅斯北極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帶的資源的開發,自然不可能忽略極具經濟價值的北極航線。所以,對於中國在北極方向上的任何行動,日本不光會警覺,而且會採取種種手段進行排斥,甚至擠壓。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由於日本並無獨立的外交和防務政策、一切行動都要圍繞美國戰略部署展開,隨著美俄關係出現緩和的可能性日益明顯,短時期內,日俄經濟合作可能日漸深入。當然,由於北方四島問題和美俄矛盾的繼續存在,俄日的接近只能 " 策略性 " 而非 " 戰略性 " 的。

日本各政黨對北方四島問題訴求一致

俄羅斯:東張西望

從當下國際形勢來看,俄羅斯東部的歐洲 - 烏克蘭方向似乎更為重要,南方的高加索—中亞地區也比遠東方向優先;但是,俄羅斯作為北極圈內最大相關方,在過去的 300 多年中習慣於把自己視為世界大國來思考問題,因此,不論何時,都要確保自己在遠東地區有足夠的發言權。

此外,其西伯利亞地區的自然資源之豐富程度可謂 " 天下無雙 ",同時,據估計,俄羅斯在北極洋底的大陸架邊界區域的石油儲量可能有 90 億至 100 億噸。但是,面對人煙稀少、自然環境惡劣的現實狀況,要想開發這些自然資源,不僅技術難度大,高昂的成本更是俄羅斯不能承受之重——它需要引入大量外資及技術合作。

當前,美俄兩國只是出現了關係緩和的跡象,日後如何發展尚不可知;日俄一邊重啟因烏克蘭戰事而凍結的雙邊經濟合作,一邊公布了明顯針對對方的防務計劃——俄羅斯在 " 北方四島 " 開始建立新的飛彈系統,而日本開始推進 " 薩德 " 系統部署。

俄羅斯在其視為 " 傳統勢力範圍 " 的北冰洋,對中國也是抱有防備之心。2011 年和 2014 年裡,俄羅斯在 " 雪龍 " 號航線上實施了飛彈演習,其在北方四島等地部署地對艦飛彈,似乎也不無牽制中國的意味。

未來,俄羅斯在北冰洋範圍內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取決於對遠東 - 東亞地區戰略格局(中、美、俄、日力量對比)的判斷。

總而言之,無論是從經濟發展、能源安全還是遠洋戰略來說,北極航道的開通對中國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於在該區域內激烈的大國博弈,未來中國的北極之路註定不會平坦。

在這條道路上,我們要認真貫徹 " 和平崛起路線 " ——不僅要在保持並擴大與俄羅斯各方面合作的前提下小心應對其試圖在中美日三國之間施展的 " 平衡術 ",也必須將美國的全球戰略部署及日本的相關舉動考慮在內。很難,但是並非不可實現。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6586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