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已過去近一個月的時間,航展期間以中國電科14所為代表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展出了曾跟蹤過F-22的YLC-8C反隱身雷達,以及該所的SLC-7和38所的JY-27A雷達。
這些雷達工作在不同頻段,完整的譜系讓人感受到了中國在反隱身探測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不過也有人覺得這些都是有源相控陣雷達,似乎還少了點什麼。確實,本次航展上我們沒能看到隱身目標的另一大剋星——無源定位雷達。今天就來說說國產無源雷達。
14所首席科學家楊廣平
2年搞定國產「維拉」
前段時間,《科學中國人》採訪了中國電科14所首席專家、國家多項重大工程總師楊廣平。
據報道,2002年起楊廣平被任命為某被動式防空雷達總師。該雷達是空軍的重點研製型號,是一種新體制雷達,在國際上只有極少數國家掌握這項技術。
楊廣平說,這款雷達我國之前沒有,正準備從國外引進,而這時卻遭到了美國人的干預,合同被撕毀。怎麼辦?作為一名軍工人,楊廣平堅定地說:「我們必須自力更生!靠自己!」於是,他帶領團隊自己研製。在時間緊、技術難度大的情況下,他和全體參研人員根據僅有的極少資料來開展工作,加班加點,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最終用近2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方案論證、設計加工、系統聯調、外場聯試、定型檢飛、部隊使用、完成了設計定型和技術鑑定,並且受到上級機關的好評。
毫無疑問,楊廣平負責研製的就是國產無源定位雷達。他提到的被撕毀合同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2004中國準備花費5500萬美元從捷克購買6套無源雷達的代表產品——「維拉」雷達,但合同最終在美國的阻撓下被撕毀。
我國曾試圖引進的「維拉」-E,該產品曾是同類的標杆
楊廣平的報道披露了兩個重要信息:
其一,中國研製無源定位雷達的時間早於試圖引進「維拉」-E的時間,因為中國引進國外產品的嘗試被阻斷,因此如今的國產無源雷達是徹徹底底的國產技術。2年實現從研製到裝備,既體現了中國速度,也體現了科研人員的前瞻性。
其二,解放軍現役無源定位雷達使用的是14所的產品,現在媒體經常報道的一些國產無源定位雷達更多的是出口產品。
有意思的是,無源雷達的研製經歷幾乎與空警-2000如出一轍,而空警-2000的雷達系統同樣是出自被稱為「中國雷達工業發源地」的14所之手。
國產無源雷達和空警-2000同是14所的「爭氣」產品
無源雷達緣起
本世紀初,台海局勢並不穩定,同時隱身技術的發展不斷成熟。繼B-2、F-117之後,戰機之王F-22也即將服役,美國在這一領域獨領風騷讓中俄等國面臨極大壓力。也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國對包括無源雷達在內的反隱身武器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無源雷達或者說無源定位系統並不是新概念,它的歷史幾乎與雷達技術本身一樣悠久。早在二次大戰期間,德國和英國都曾試驗過相關的無源定位系統。可是受到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未能成功研製出具備作戰功能的無源定位系統。後來隨著電子對抗技術和反輻射飛彈技術的發展,有源雷達受到越來越大的威脅情況下,人們開始尋找其它的探測方法。
無源定位雷達系統的工作原理
而捷克在這一領域恰好走在前列,上世紀60年代,捷克雷達專家弗佩頓領導的研究團隊開始被動式無源雷達的研究,並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終於在1987年成功研製「塔馬拉」無源定位系統。
「塔馬拉」可以跟蹤70批目標,並裝備捷克和東歐國家部隊。在塔馬拉的基礎上,上世紀末,捷克又成功研製了維拉-E無源定位系統,它可以同時跟蹤200批目標,在其後的若干年間成為世界最先進,精度最高的無源定位系統。有分析稱,南聯盟能夠擊落F-117主要靠的也正是「塔馬拉」。
基於「塔馬拉」,上世紀末,捷克又成功研製了「維拉」-E無源定位系統,它可以同時跟蹤200批目標,在其後的若干年間成為世界最先進,精度最高的無源定位系統。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會考慮從捷克購買「維拉」-E。
無源定位可以與反輻射武器組成一個可觀的體系
據楊廣平介紹,中國早在10餘年前就裝備了國產無源定位雷達。這麼長的時間過去,顯然14所已經發展了更新的一代的產品,新系統超越「維拉」-E顯然沒有問題,功能可能也會進一步拓展,如初期只能進行基本的探測,而隨著精度提高則能夠與其它武器搭配執行更多任務。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