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戰機將配備「神臂弓」 目標美式預警機

軍情諜報| 2016-12-04| 檢舉

近日,中國軍事網路出現了一張國產雙發戰機攜帶一種新型防空導彈的照片。如果這枚新出現的空空導彈長度達到5米,意味著其射程將遠大於現有型號,有可能達到200公里以上。因此有人猜測這種新曝光的空空導彈的目標是隱形戰機、預警機、戰場指揮機等高價值目標。

在中國宋代,就出現了一種超遠程射擊武器——神臂弓,號稱射程遠達240步,是當時的遠程打擊利器,多次在宋朝對外戰爭中立功。而在現代戰爭中,提高武器的射程,仍然是提升武器綜合性能的重要方面。原文配圖:殲-20戰機掛載空空導彈。

爭奪制空權是現代戰爭決勝的關鍵要素,而戰鬥機爭奪制空權最主要依靠的武器就是空空導彈。因此,空空導彈的性能先進與否,已成爭奪制空權的重要砝碼。在剛結束的珠海航展上,中國推出了空戰近距格鬥利器霹靂-10E導彈。從空軍作戰來說,近距離格鬥固然刺激,但在幾十公里甚至更遠的距離就把對手不知不覺地幹掉,才是「王道」,這就用上了中遠距攔射空空導彈,世界軍事強國都不惜花費巨資研製這類導彈武器。

爭議圖片

中國戰機的「神臂弓」

在中國宋代,就出現了一種超遠程射擊武器——神臂弓,號稱射程遠達240步,是當時的遠程打擊利器,多次在宋朝對外戰爭中立功。

而在現代戰爭中,提高武器的射程,仍然是提升武器綜合性能的重要方面,因為這源於一個最淺顯的道理:我打得到你,而你打不到我。在爭奪制空權中,也是如此。一旦軍事鬥爭的壓力增大,各國空軍都會琢磨著怎麼增強自己戰機的作戰性能,尤其是空空導彈的射程和威力。

11月,中國軍事網路出現了一張國產雙發戰機攜帶一種新型防空導彈的照片。單純從照片上看,這種掛載在戰機右側機翼下的導彈的尺寸非常大,其頭部已經超出了前緣襟翼,而後部則超過了飛機的副翼,按照這類戰機的尺寸來推算,這種導彈的總長度將達到5米至5.5米。

現在主流的第四代中距空空導彈的長度都在4米以下。例如美國的AIM-120導彈長為3.66米,俄羅斯的R-77導彈長為3.6米,中國的SD-10導彈長度為3.93米。如果這枚新出現的空空導彈長度達到5米,意味著其射程將遠大於現有型號,有可能達到200公里以上。資料圖:美軍航母F-14艦載機掛裝AIM-54「不死鳥」空空導彈。

相比之下,現在主流的第四代中距空空導彈的長度都在4米以下。例如美國的AIM-120導彈長為3.66米,俄羅斯的R-77導彈長為3.6米,中國的SD-10導彈長度為3.93米。如果這枚新出現的空空導彈長度達到5米,意味著其射程將遠大於現有型號,有可能達到200公里以上。因此有人猜測這種新曝光的空空導彈的目標是隱形戰機、預警機、戰場指揮機等高價值目標。

當然,單純從幾張照片來推測中國出現新導彈的說法,本身也存在爭議。反對意見就認為,由於照片拍攝角度的問題,這種導彈的長度沒有5米那麼長,其實也就4米多。還有人認為,這種導彈其實就是殲-20彈艙中出現的空空導彈,只不過是把主翼面給卸下來了,這是在導彈空中測試中經常出現的事。

這張照片的真偽有待澄清,但網上評論普遍認為,中國軍隊有必要擁有超遠程空空導彈。

功能獨白

超遠程空空導彈能幹啥?

如今,就是普通軍事愛好者都明白,現代化空戰決勝的關鍵固然在於戰機和導彈,但最關鍵的力量倍增器還在於空中預警機和戰場指揮機,這在以美式武器為主導勝利的幾次戰爭中已經得到了證明,因此,軍事大國一邊在拚命研製自己的大中型預警機,一邊也在研究如何在第一時間,幹掉對手的美式預警機,例如E-2「鷹眼」和E-3「望樓」。

地空導彈「反預警機」的能力十分有限,因為兩者的機動能力不在一個水平線上。除非在預定路線上展開伏擊,否則很難擊落對方的預警機。因此「反預警機」的最好平台,還是在於戰鬥機。

典型的類似蘇-27、殲-11、F-15、殲-10、F-16等戰鬥機,反預警也很困難。因為像美國E-3這種大型空中預警機,對於上述戰鬥機的偵測距離可到400公里至650公里,而美國出口日本的E-2預警機,極限偵測距離也有500公里,因此上述戰機即便攜帶有遠程空空導彈也沒有用,因為遠在導彈射程之外,發射平台就曝光了,很容易遭到攔截。

但隱形戰機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實。過去只有美國擁有隱形戰機,現在中國和俄羅斯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研製自己的殲-20戰機、T-50戰機。中國殲-20在珠海航展公開曝光後,甚至有人猜測殲-20已經小批量服役。而對於隱形戰機,預警機的探測距離將大大降低,而且隱形戰機還可以憑藉自己的高速機動性,從預警機的探測死角發動攻擊,配合超遠程空空導彈,就能實現對預警機這種關鍵節點的「刺殺」。

當然,作為擁有大量預警機和隱形戰機的美國,對敵方的隱形戰機會有很多防備的預案。但是對於那些沒有隱形戰機的國家和地區,其有限的空中預警平台未來的命運就「極為堪憂」了。一旦空中預警機被擊落或無法升空,等待他們的就是一邊倒的空中「屠殺」了。

背後力量

需要國家總體作戰力支撐

單純拿著自動步槍對拼,軍事強國的軍人未必比軍事弱國的軍人強多少。但是在現代空戰中,軍事弱國的空軍很可能成為軍事強國秒殺的對象。

這是因為作戰越複雜、武器越先進,需要的體系支撐能力就越雄厚。為什麼軍事弱國的作戰能力差,就是因為拼到最後,拼的是國家的總體作戰能力。軍事弱國也知道反預警機遠程導彈好,但是造不起、養不起,也用不起,不要說隱形戰機,就是遠程導彈也需要體系支撐。

例如遠程、超遠程空空導彈的研製,涉及非軸對稱吸氣式導彈彈體設計技術、固體火箭衝壓發動機技術、主/被動雙模導引技術、遠程精確制導與控制技術、定向引戰技術、空天地一體化網路技術等。

固體火箭衝壓發動機技術,是保持遠程空空導彈高速、遠射程的關鍵技術之一。研究發現,如果導彈的速度超過3.5馬赫,遭到截擊的可能性將下降到20%以下。而主/被動雙模導引技術,可以有效提高導彈的作戰效能。再例如定向引戰技術,在戰鬥部體積相同的前提下, 可以實現提高殺傷動能100%,乃至200%的效果。

至於空天地一體化網路技術則更神奇。在這種技術的支援下,載機甚至不用打開機載主動雷達就能夠發射導彈,這讓隱形飛機的攻擊意義就更大了,意味著「空中刺殺」的效果更好。空天地一體化網路技術是通過戰場信息共享網路的數據鏈系統,依靠各種無源雷達定位系統獲取的目標信息,完成導彈的目標信息裝訂和導彈制導。這就需要一個國家建立一個高精度的陸、海、空、天一體化的戰場信息共享網路系統。

上面所說的很多遠程空空導彈設計的技術,一些軍事弱國根本就無力完成,相關的研究技術領域是一片空白。只有像美國、俄羅斯、中國這樣的世界級大國,才有可能建立起支撐遠程空空導彈的體系,而其他很多國家只能「望彈興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6249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