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期待用中國辦法振興國產武器 83架戰機訂單後又空歡喜一場

儘管印度斯坦公司已經做出來了幾架LCA艦載版 可海軍不買帳

印度最大的英文報紙《印度斯坦時報》在12月3日的報道稱,印度海軍已經明確拒絕的印度自行建造的「光輝」戰鬥機上艦的計劃。根據印度海軍參謀長蘇尼爾·藍巴在接受該報採訪時所稱,由於「光輝」不能夠滿足印度海軍的需求,所以,印度海軍放棄了LCA艦載版。而且,由於現在印度已經擁有米格-29K戰鬥機和1艘可以訓練用的航母,至於未來印度國產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的艦載戰鬥機,或許可能需要重新招標。這無疑給要振興「印度製造」的印度國產武器發展計劃潑了一盆冷水,儘管有了83架LCA的訂單,可海軍也需求也不少,原本希望借著83架大訂單的氣勢拿下海軍,結果印度海軍就是不買帳...

本來想接著83架的東風 一舉拿下印度海軍訂單,結果卻被拒絕...印度製造還真空歡喜一場

印度海軍參謀長蘇尼爾·藍巴還對媒體表示,LCA不能勝任艦載戰鬥機的緣故,最主要未來5到6年內,不太可能完成交付工作。就在上個月,印度國防部剛剛批准訂購83架「光輝」LCA MKI型戰鬥機的計劃,總合同金額高達4800億盧比,摺合70.57億美元,單價LCA高達8500萬美元,如果換給中俄,都夠買一架蘇-35戰鬥機了。當然,這樣計算有失公允,只是一個紙面參考,實際戰機採購需要考慮戰機配套彈藥、發動機、日常配件、專門維護裝備,有些時候連後勤物資保障都算在裡面了。而且如果外購還存在技術轉讓問題,可這麼高大單價,卻購買的是一架輕型戰鬥機,怎麼都說不過去啊。

發動機、雷達、航電 都是引進 單價不貴才怪

LCA的單價一直居高不下,很大部分因素也是來自印度自身航空工業的不完整,比如最核心的雷達計劃採購的以色列EL/M-2052 AESA雷達,發動機方面進口美國的F404發動機,推力只有80到85千牛,而LCA需要95到100千牛才能達到印度設計指標。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當實際測試時,雖然能夠掛在4噸的武器彈藥,可只能利用機內燃油飛行40分鐘,這可比號稱短腿的米格-29還要短,更何況改進後的米格-29K航程大增。難怪印度海軍就是不買帳,無論你空軍採購多少,LCA上艦這事就徹底別談了。

哪怕再貴,起碼這是國產的,這就是印度的信念

印度這次花了4800億盧比採購83架LCA戰鬥機,基本考慮是這樣:哪怕國產戰鬥機性能再不濟,也是國內設計、組裝的,這樣可以培養印度自己的航空隊伍。這也是號稱印度的改革設計師,總理穆迪的振興「印度製造」的一部分,穆迪本人甚至多次親臨印度斯坦的工廠,監督確保工程的交付情況。要說印度的決心有多大?甚至連基於」北極星「直升機研發的-LCH印度國產武裝直升機也獲得4架訂單,顯示出印度這次堅決要振興自己的國產武器工業。甚至,印度發布規定,就算武器進口,也必須是印度為主導的合資公司,同時確保生產線是在印度,才可以引進。

很多人好奇 殲-7怎麼這麼多型號 沒有這些型號積累,殲-10,殲-20從哪來呢?

這個套路估計大家聽起來應該非常的熟悉,中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從殲-7、殲-8、殲-10、殲-11一路走來,不就是扶持本國航空企業,堅持引進和國產相結合最終才會迎來在本世紀10年後的航空工業的全面開花。印度明顯也發現中國這條路,所以選擇了同樣的路線。可是「照貓畫虎」你也的有個貓樣,以印度斯坦航空集團為例,雖然涵蓋飛機設計、生產、維護一條龍服務。可從未完整從事一個從頭到尾的系統化項目,」引進-吸收-再創新「的過程不完成,印度想學著中國的辦法來獲得自己的提升,只能是空歡喜一場。

印度製造的另一個困境體現,印度的航空母艦....

印度國防工業一直處於短腿的情況,確少基礎工業配套,以至於美國工程師在考察過印度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後,發現這艘3年前就下水的航空母艦居然還需要10年才能夠具備作戰能力。這也從另一個方面現實出想要振興印度國產武器計劃的難度。對於現在印度,最適合的苦練內功,打牢基礎再吸收引進,如果基礎都搞不定,那更別說什麼引進再發展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6214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