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個並不被國人喜歡的華人國家,原因就四個字:數典忘祖。其國土面積716.1平方公里,人口539.5萬,人均GDP為54776美元。19世紀初,新加坡被英國占領為殖民地,官方語言:英語,華語,馬來語。
新加坡擁有196公里的海岸線,但由於地處馬六甲海峽要衝,加上經濟發達,新加坡一直維持著一支精悍、均衡的艦隊。新加坡海軍主要裝備有瑞典產常規潛艇6艘,法國設計的隱形護衛艦6艘,德國設計的輕型護衛艦6艘,掃雷艇4艘,本國設計製造的巡邏艇11艘、登陸艦4艘。最新的國產瀕海戰鬥艦已在海試,即將服役,並將大批量建造。
艦隊規模已經不小,新加坡在艦艇命名上繼續下了功夫,特別好用一些跟威猛、強壯相關的詞,甚有意思。例如法制的可畏級護衛艦、德制的勝利級輕型護衛艦,自製的堅韌級坦克登陸艦、無畏級巡邏艇,退役的狼級飛彈艇。而同級艦的命名就更是威猛十足了,以無畏級(Fearless Class)巡邏艇為例,95勇敢(Brave)號、96剛勇(Courageous)號、97壯麗(Gallant)號、98果敢(Daring)號、99不屈(Dauntless)號,差點讓漢字詞窮。
可畏級護衛艦
小而全的勝利級輕型護衛艦
堅韌級坦克登陸艦
再看這些似曾相識的艦(艇)名,原來都是大炮巨艦時代的英國戰列艦名稱,例如大名鼎鼎的無畏艦,一夜讓所有戰艦過時成「前無畏艦」。退役的狼級飛彈艇,命名有鷹號、虎號,都是艦中大咖。其中英國的鷹號戰列艦還改裝成航母,二戰爆發時,鷹號航母正部署在新加坡,後奉命調往地中海參戰。1942年8月11日晨,鷹號被德國潛艇擊沉,掙扎了不到8分鐘就沉沒了,成了英國皇家海軍在二戰期間損失的最後一艘正規航母。
無畏級巡邏艇
無畏級戰列艦
新加坡在東南亞諸國里,還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第一個獲得潛艇的國家。新加坡裝備的第一型潛艇是挑戰者(Challenger)級,其原型是瑞典的海蛇(Sj?ormen)級,上世紀60年代中期服役,返廠大修升級後於2000年以後陸續交付新加坡,分別命名為挑戰者號(RSS Challenger)、征服者(RSS Conqueror)號、百人隊長(RSS Centurion)號、酋長(RSS Chieftain)號。
乍看起來,這四艘艇的命名與海軍毫不相干,卻又感熟悉。原來,這四艘艇的名字是戰後英國的四種主要坦克,其中挑戰者是英國現役的主戰坦克,名聲在外,該坦克車體和炮塔使用的喬巴姆裝甲,被視為二戰後坦克設計和防護方面取得的最顯著成就。由此看出,新加坡的老一輩是親英的,雖是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地,對前殖民者的典型符號,沒有民族主義式的排斥,卻是一種很自然的認同感。不過這種情況也在改變。
英國百人隊長坦克
英國挑戰者坦克
2016年5月26日,新加坡海軍在大士海軍基地舉行儀式,接收完成海試的獨立級瀕海戰鬥艦首艦獨立號(PF-15 RSS Independence),獨立號將於明年正式加入現役。這型艦前3艘分別是獨立號(RSS Independence)、主權號(RSS Sovereignty)、統一號(RSS Unity),一看艦名,一股濃濃的西式民主味撲面而來。
根據計劃,至2020年將建成服役8艘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現役的11艘無畏級巡邏艇將被全部取代,而無畏級巡邏艇的部分艇名會得到繼承。獨立級瀕海戰鬥艦後續艦名分別是正義號(RSS Justice)、頑強號(RSS Indomitable)、堅韌號(RSS Fortitude)、不屈號(RSS Dauntless)和無畏號(RSS Fearless)。
看來,新加坡是忽親英忽親美,骨子裡還有殖民地時期留下的高傲,但是現實又不得不向美國低頭。可是按照西方的血統論,新加坡永遠只能是個悲劇,只是比庫爾德人稍好,因為他們成功建國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6191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