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沒有和德國一同夾擊蘇聯?四個原因必不可少。

Alinna ...| 2016-11-29| 檢舉

1941年6月,納粹德國派出了550萬軍隊,在7000多門火炮、4000多輛坦克、30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進攻蘇聯。在蘇德戰爭的頭18天,蘇聯就損失了2000架飛機,1500輛坦克。到了1941年冬天德國圍攻蘇聯莫斯科的時候,蘇聯已經山窮水盡,兵員損失達400萬,後繼部隊這邊在紅場閱兵,那邊就立即開赴戰場,可謂慘烈之極。然而讓人意料不到的是,作為法西斯軸心國過的日本,看著岌岌可危的日本,為什麼沒有在蘇聯後面捅一刀子?

1.諾門坎戰役讓日本杯弓蛇影

1939年的日本在中國是最猖狂的年代,雖然中日處在相持階段,但是日本還是以攻勢為主,想怎麼打就怎麼打,中國是一退再退,幾乎到了國家民族危亡之刻。然而在試探性進攻蘇聯的諾門坎戰役,給日本潑了很大一盆冷水:此戰日本傷亡50000餘人,狼狽逃竄。日本陸軍省自己也承認「諾門罕之戰是日本陸軍自成軍以來首次慘敗」。時隔兩年,日本人不可能忘掉昨日傷疤,對遠東蘇聯的軍事力量十分忌憚,所以不肯出兵和德國夾擊蘇聯。

2.日本進攻蘇聯,對自己並沒有好處

日本進攻蘇聯,對自己有什麼好處?

1消滅蘇聯,控制遠東。

2奪取西伯利亞。

先看第一條,1941年4月13日,蘇聯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而且蘇聯方面是完全遵守條約的,比如承認偽滿洲國、停止援華等等(當然史達林遵守的原因是騰出手來預防更大的敵人德國,德國一旦消滅,條約立馬就失效)。第二條,當時西伯利亞除了嚴寒和木頭,是沒有石油和橡膠的。西伯利亞的木頭對大東亞聖戰有意義嗎?沒有!當時日本缺的是石油和橡膠,而中國東北地區的木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占領西伯利亞完全是一個累贅!石油和橡膠這些戰爭資源在東南亞!一個聰明的商人是不會去做賠錢賺吆喝的買賣,日本也不傻,即使打敗了蘇聯,盟友德國分得最肥沃的東歐地區,而自己只能在西伯利亞忍凍受餓,這筆帳不划算啊!

3.日本海軍和陸軍的爭吵

在日本國內,海軍和陸軍一直以來各干各的,誰也不賣誰的帳。日本陸軍希望能夠北上和德國一起夾攻蘇聯,而日本海軍則希望南下東南亞與英美等國爭天下。雙方互不讓步,日本海軍大臣和陸軍大臣甚至在日本裕仁天皇面前發生了激烈的爭吵。這兩種思路也談不上誰對誰錯,當然是各有利弊。南下主要用海軍,同中國的交戰,主要在內陸,海軍作用已經不大,用海軍南下切斷中國外援輸送線,海軍可以大顯身手同時日本自己還能得到更多的物資,這將大大有利於中國戰場,所以日本選擇了南進。最後日本選擇了在爭奪東南亞的戰爭資源而放棄了同德國夾擊蘇聯。現在看來日本是下了一步臭棋,但是在那個時候呢?以希特勒的精明,如果明知道日本不敵美國,怎麼可能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也對美國宣戰,幹嘛要摻和到日本和美國之間?什麼日德軸心國?一文不值!德國和蘇聯還簽訂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呢,照樣分分鐘翻臉不認人。

4.中國戰場拖住日本

日本之所以不能北上而選擇南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大部分陸軍陷入中國戰場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國的確是在艱苦抵抗,但是同樣也讓日本抽不開身,而且中國從來就沒有投降的可能。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陸軍兵力為51個兵團,其中在中國就有35個師團,在太平洋戰場是10個師團。如果日本把這10個師團投入到蘇聯戰場,在沒有海軍的協助下,這點兵力不過是蘇聯的點心。對於日本這樣的賭徒來說,適當博取一把擊潰美國太平洋艦隊,比進攻蘇聯陷入長期戰爭強的多。

綜上四個原因,日本沒有在蘇聯岌岌可危的事實選擇夾擊蘇聯,而是選擇和英美一爭天下,最終導致了失敗。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5658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