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女飛行員余旭彈射座椅未完成工作過程,留下的是無盡的哀傷

犧牲女飛行員余旭彈射座椅未完成工作過程,留下的是無盡的哀傷

你的音容笑貌仍在父母腦海,你的颯爽英姿還在祖國藍天。中國第一代女戰鬥機飛行員在訓練中不幸犧牲,牽動了億萬國人的心,在為余旭的父母擦去徹夜的淚水之後,我們其實可以回顧一下國產「殲-10」戰鬥機墜毀事故中的那些技術環節,也就是彈射救生系統的種種驚心動魄,防微杜漸,讓我們的優秀飛行員不再突然地犧牲。

我相信此刻的你,仍在仰望藍天

現代戰鬥機都裝備了彈射座椅,這種彈射救生裝置利用彈射動力,在飛機失去控制之後把飛行員和座椅一起彈離飛機,達到應急救生的目的。但是,彈射座椅只是降低了飛行員戰損的機率,並非萬無一失。比如,即使再好的彈射座椅也得人親手拉動,但是由於戰鬥機在失事之前的飛行狀態短時間內發生了巨大變化,極易產生巨大過載,甚至導致飛行員喪失意識,無法完成彈射過程。再比如,戰鬥機空中解體的事故中,飛機已經失去體系工作能力,彈射座椅也有可能失靈,飛行員基本上就無法逃生。因此我們可能斷言,在戰鬥機出現重大故障,需要飛行員去手工觸動彈射座椅開關的那一剎那,她就已經進入了鬼門關,等待他(她)的是九死一生的命運。

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殲-10戰鬥機作為第4代戰鬥機,在設計性能要求上都強調了高機動和全空域作戰,飛行表演中又要求比常規作戰更精彩的戰術動作,因此飛行員彈射救生時所處的姿態比常規情況下更加複雜,為了在彈射救生時提高飛行的安全性,對彈射救生系統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然對飛行員的操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說,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殲-10在平時訓練中對可能出現的故障都進行過預判,都在盡最大可能避免飛行事故,也安裝了性能優良和安全可靠的彈射座椅,以便在危急時刻賦予飛行員第二次生命,比如這次事故中的男飛行員,但是「金孔雀」余旭就沒有這麼幸運,著實令人惋惜。

同志,人民會記住你的每一次回眸

中國空軍戰鬥機目前裝備的有從俄羅斯引進的К36ДМ彈射座椅,以及達到西方國家第三代標準的HTY-5/6型彈射座椅,中國現役殲-10戰鬥機目前採用的國產彈射座椅都已經達到了國際第三代標準,通過資料搜索,本文認為殲-10採用的是HTY-5彈射座椅,八一飛行表演隊的也是這一型號,具體型號其實並不重要,因為性能相差不多,在烈士靈前我們也不要爭論這些。

殲-10戰鬥機如果使用HTY-5彈射座椅,「點火」手柄(拉環)可能在飛行員座椅的兩腿之間,只需向上一拔,靠火箭強大推力擊碎座艙蓋離開飛機。飛行員彈射離機的過程簡述如下:首先座椅底下的助推火箭點燃,使整個座椅上移,座艙蓋尾部隨與座椅同移,同時座艙蓋前端爆炸螺栓解脫前點,當座椅升到一定高度,整個座艙蓋扣到飛行員腳上,與座椅形成一個玻璃整體保護飛行員全身。第二步,當座椅離開飛機後,座艙與座艙蓋之間的幾個爆炸螺栓再次爆破,炸開座艙與座艙蓋的聯繫,座艙蓋分離後拋離座椅機構工作,飛行員離開座椅。第三步是拋出引導傘打開降落傘,飛行員操縱傘降落,尋找合適的降落地點安全降落。

目前飛機的黑匣子已經找到,具體的故障原因有待進一步分析。但是,在些之前也可以繼續說說彈射救生的這個過程。這個過程說起來簡單,但是在高速飛行、高過載的情況下有時很難完成。此次的殲-10戰鬥機墜毀事件,兩名飛行員均彈射成功,但是余旭同志的彈射座椅不幸與僚機的副翼發生碰撞,導致了上述第二步之後的過程無法完成,悲劇就這樣發生了。其實,飛行員在發現故障後、跳傘之前還要考慮戰鬥機墜毀後不要遇到人群密集區,就使救生的時間更加緊迫。

飛行員在空戰中遇到的情況千變萬化。比如,飛行員在演練複雜氣象條件下低空突防任務時如果發現前方有大型障礙物,從發現即將碰撞到事故發生的時間極短,有時也根本來不及進行彈射。另外,穿蓋彈射時產生的碎片不夠均勻,較大的破片容易造成飛行員受傷。比如這次事故中的男飛行員,手臂的傷勢,可能就是在彈射過程中與座艙蓋發生了碰撞,只不過比較幸運地完成了整個救生過程,在這裡也祝福他今後的飛行生涯一切順利。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在全國都在悼念余旭同志的時刻,本文作者作為中航傳媒的特約撰稿人,覺得有義務在悲痛之餘寫下這段文字,用自己掌握的一點專業知識,告訴世人祖國藍天上有這樣一群英勇的飛行員,他們曾經身披榮光,但是每天在生死之間訓練和工作。此時此刻,我僅以我的國防服役銅質章為證,向余旭同志敬上一次軍禮,以表達陸軍戰友對於英雄的飛行員們的敬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4773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