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山寨技術哪家強?中國真的不是第一而是這國!

國際頭條| 2016-11-12| 檢舉

航空工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參考之一,中國正在迅速的崛起,因此各型號飛機的研發也在一步步展開,第一型國產大飛機c919下線,第一款國產大型運輸機運-20的試飛,第四代隱形戰機殲20的快速發展,無不透漏著中國航空工業驕人的成就!但是近年來,質疑中國靠山寨仿製的聲音變得越來越多。這些聲音把中國科技能力的發展說的一無是處。

▲F-35B垂直起降戰機也是有大量借鑑痕跡的 其實仿製是每個國家航空發展的必經之路,在你科技儲備貧乏的發展初期,如果你想當吃螃蟹的第一人,那麼你就要走無數的彎路,錯路。而仿製卻是一條可行現實的發展捷徑。即使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航空發展的過程中,也全都盡一切可能去獲取其他外部的科技力量作為參考,以進行自身的發展。

▲上圖為美國F-86戰機,下午為米格15戰機 從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開始,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空軍戰機的軍備競賽上就一直沒有停歇過!韓戰時期,蘇聯的米格15與美國的F-86在朝鮮半島上就進行過初次的比試,然而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兩款戰鬥機從氣動外形的設計上來看其實非常接近。

▲二戰末期德國研製的Ta-183噴氣式戰鬥機

米格15和F-86之所以相像,其實是因為他們有個共同的「爹」!那就是二戰末期德國研製的Ta-183型噴氣式戰鬥機。蘇聯攻入柏林後得到了Ta-183的全套設計圖紙,而美國則占領了德國準備生產Ta-183的生產工廠。之後兩個國家分別開始設計製造自己的噴氣式戰鬥機。

雖然不能說美蘇兩款戰機是完全的仿製德國技術,但是其設計過程中必然借鑑了其某些特點,否則美蘇兩國不可能如此快速的發展出自己的第一型噴氣式戰鬥機並運用到即將到來的韓戰中。因此說美蘇噴氣式戰機能有今天的發展,其實也是從山寨開始起步的!

▲從山至下分別為米格15、米格19、米格21戰鬥機

▲從山至下分別為殲5、殲6、殲7戰機 蘇聯在米格15的基礎上又相繼改進發展了米格17、米格19、米格21等型號,由於當時我國與蘇聯關係友好,因此我國的殲5、殲6、殲7三款戰鬥機也是源自蘇聯這三款發展而來!

▲上圖為蘇聯米格23戰鬥機,下圖為美國F-111戰鬥機

隨著美蘇軍備競賽的升級,戰鬥機的超音速性能顯得越來越重要,於是可變後掠翼型戰鬥機誕生了。由於當時的設計思路和科技條件影響,儘管可變後掠翼面臨很多諸如操控性、複雜性、故障率、重量加大等缺點,但是在提升戰機超音速飛行性能上卻起了不小的作用。

美國的F-111於1962年開始設計、1964年試飛、1967年定型交付使用。而蘇聯的米格-23戰機則於1967年開始試飛、1969年定型生產。事實上蘇聯在設計米格23的時候確實詳細分析了當時美國F-111在研製過程中的各種經驗教訓,但是兩種飛機的氣動外形等設計主要還是風洞試驗得出的結論,而米格23一改之前機頭進氣的風格也是為了在機頭裝備新型火控雷達而改變成了兩側進氣。

所以說並非外形相似就一定是山寨的結果,很多情況下一定時期設計出的東西受制於當時的科技等環境影響,產生相似性是經常有的事情。

▲上圖為米格25戰鬥機,下圖為F-15戰鬥機 外界曾有傳言,美國的F15仿製了蘇聯的米格25戰鬥機,這兩款戰機單從外形設計上來看確實也很想像,雖然F15比米格25設計研發要晚,但是事實上米格25的技術資料保密非常嚴格,美國人確實一直想去獲取,但是從來沒有得到有用的東西。米格25服役之初美國嚴重高估了其性能,直到1976年俄羅斯一架米格25叛逃之後,美國才真正了解了其戰機的具體技術,而此時美國的F15已經服役很多年了。

▲上圖為俄羅斯蘇-27戰鬥機,下圖為中國殲11B型戰鬥機

俄羅斯目前的主力戰鬥機全部是在蘇-27的基礎上進行的升級改進,而我國也在其基礎上研製出了殲-11B等型號。其實中國仿製蘇-27並不丟人,因為從殲-11B的誕生開始,中國便正式跨入了第三代戰鬥機的生產研發國(俄羅斯稱為第四代),而後我們在其基礎上進行的殲11BS雙座教練型、殲11BH海軍型以及最新的殲11D、殲16等型號,都表明我們具備了與俄羅斯同等的戰機升級發展水平。

這在艦載型殲15的身上體現的最為淋漓盡致,早前俄羅斯曾拒絕賣給中國蘇33型艦載機,但是殲15的成功服役,估計已經讓俄羅斯人腸子都悔青了。雖然在發動機方面中國較俄羅斯還相對落後,但是在航電和雷達技術上,其實我們是有許多長處的,因此對於蘇-27的仿製更多是在發動機和氣動外形上,而航電雷達等設備,殲11B之後的系列其實已經從蘇27上脫胎換骨了!

▲上圖為米格1.44戰鬥機,下圖為殲20戰鬥機

▲上圖為F-35戰鬥機,下圖為殲-20戰鬥機 最近有文章稱殲20仿製於俄羅斯早年下馬的米格1.44,如果僅僅從氣動布局上來看,似乎有點道理,但是如果從正面看進氣道的話,也許又有人該說殲20仿製了美國的F35。從米格23與F-111、蘇-24與F-15的相似性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很多外形設計具有相似性是很正常的事情,並非所有的戰機外形相像就一定是山寨!米格1.44和殲-20可以說根本就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在隱身性上根本無法相比,進氣道上更不一樣,而F35的技術,美國怎麼可能那麼輕易讓中國得到?

▲上圖為日本F-2戰鬥機,下圖為美國F-16戰鬥機 有人說日本工業發達,科技先進,那麼我們來看看日本的戰鬥機發展到底如何?日本目前國內唯一能生產的F-2戰鬥機是一種F-16的完全仿造型,日本所做的唯一亮點就是改了個雷達罩子換了個國內生產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然而F-2在投產後的造價神一樣的達到了1.6億美元,幾乎趕上了現在F-35的價格,同樣的F-16在2005年公布的價格僅有2000萬美元。

▲上圖為印度購買的幻影-2000戰鬥機,下圖為印度國產的LCA戰鬥機

印度「自行研製」的LCA戰鬥機服役又延期了,自1983年開始,至今已經過去了32年了,一架戰鬥機從研製到投產前後歷時三十多年,這在航空史上實屬罕見。雖然號稱是自行研製,但是仔細看會發現LCA在外形設計上其實借鑑了法國的幻影2000,即使如此LCA還是一拖再拖,主要原因還是航空工業落後,現成的飛機放在那裡給研究,你就是仿不出來,這能怪誰?

「諷刺的是,當印度還在為研發國產第三代戰鬥機而奮鬥的時候,中國已經研發出隱形的殲20和殲31戰鬥機

其實縱觀美俄等超級大國的現代戰機發展,最初其實都是從仿製開始的,仿製後進行型號的延伸發展,最後加入自己的東西,然後一點點積累,最終形成了完善的航空工業設計和生產領域。即使是仿製,也不是照葫蘆畫瓢般的誰都能仿,這也都需要航空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水平後才可以實現。所以我們不要對中國航空發展進行過多的苟責,因為仿製是一條必經之路,也是一條快速提升的捷徑。關鍵的東西是仿製後的技術如何為我所用,能否在此基礎上進行更多的升級,能否為將來新的研究和設計提供參考。

其實從殲20上就體現出了這一點,我們暫且不去考慮殲20將來與美國F22俄羅斯T50之間的性能孰優孰略,單從能在短時間內從仿製第三代戰機到正式跨入第四代戰鬥機的研發跨度而言,我認為中國的航空工業,在可見的將來,一定會具有與美俄比肩的實力!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3821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