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我國自主研製的被稱為轟-7的超音速轟炸機在1999年國慶閱兵中首次正式亮相,中國軍隊已經裝備了第一種國產現代化戰鬥轟炸機。殲轟-7的裝備填補了我國航空武器型號的空白,使中國軍隊的空中武器系統更加完善,更加適應我國空中武裝力量由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的轉化。
殲轟-7雖然在技術類型上屬於強調對地攻擊的戰鬥轟炸機,但是與同類的F-111、蘇-24相比較還有所不同,蘇-24和F-111因為飛機過重,機動性能較差,基本上不具備空中防禦的能力,過於單一的用途使蘇-24和F-111與殲轟-7和狂風在戰術和使用特點上有一定的區別。我國的殲轟-7在規格和性能特點上更加類似於狂風IDS,引進併合作生產狂風IDS在殲轟-7發展過程中的一段時間裡,還曾經一度成為取代殲轟-7研究發展計劃的備用方案,由此也可以看出狂風與殲轟-7在戰術定位和性能要求上確實比較接近。
殲轟-7的發展過程遠比狂風IDS漫長和困難的原因主要是基礎條件上的差異,戰鬥轟炸機的作戰能力除了飛機本身的飛行性能外,航空電子、火控導航、飛行控制與機載武器都是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任何一個部分的性能標準都會對戰鬥轟炸機的性能帶來很大的影響。
狂風IDS是西歐為建立獨立空中打擊力量所發展的新裝備的組成部分,作為遠程攻擊機的狂風IDS是與較小的「美洲虎」戰術攻擊機配套發展,用途是在歐洲爆發的大規模常規戰爭中對華約縱深的機場等重要目標進行打擊。
「狂風」 1969年開始研製, 1980年7月起交付部隊使用。其機翼後掠角變化範圍是25度-8度,裝 2 台高推重比的三轉子渦扇發動機(加力推力2x7260公斤),飛機最大起飛重量 27.2 噸,最大速度:高空M數2.1、低空M數1.1、實用升限 15240 米,轉場航程3890公里。
「狂風」 機內電子設備先進且複雜,既有各種通信、導航/攻擊、敵我識別、搜索雷達等設備,也有電子干擾、照相偵察等設備。機內裝 2 門 27 毫米「毛瑟」機炮,備彈250發。有 7 個外掛架,機身下 3 個,每側翼下 2 個,還可外掛 1500 升副油箱。「響尾蛇」、「天空閃光」、「麻雀」等各種空空飛彈、 AS.30等型號空地飛彈,以及核彈、制導炸彈和各種常規炸彈等。正常武器載重5噸,最大可達7.5噸。
殲轟-7A在外形上機翼上取消了翼刀,採用全復合材料平尾,簡化了平尾的工藝難度和成本,減重及強度和壽命性提高一倍;最大起飛重量增加10%,航程增加。提高了可靠性和維護性。局部塗敷隱身塗料。
殲轟-7A掛載的吊艙包括藍天低空導航吊艙、光電瞄準吊艙,前者包括寬視紅外探測系統、地形跟隨雷達等,後者包括前視跟蹤系統、CCD攝像機、雷射測儀和捷聯式慣導系統,其分別相當於美國藍盾系統的AN/AAQ-13吊艙和AN/AAQ-14吊艙這兩種吊艙提供了殲轟-7A的晝夜全天候精確打擊能力,由於可以導航吊艙可以飛控系統交聯,可以讓戰機進行長途奔襲,利用夜晚惡劣氣候向目標發起攻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