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上月31日至本月6日訪問中國。昨天(2日),納吉布總理在與李克強總理會談後正式宣布:馬來西亞皇家海軍向中國購買4艘「近海任務艦」(筆者註:類似於中國向阿爾吉利亞出口的C82A型輕型護衛艦)。中馬總理時還一致決定,通過雙邊對話用和平方式解決兩國南海爭端。
納吉布訪華團陣容龐大豪華,馬國工商界諸多領袖級人士,大都皆隨納吉布一起來華尋求「一帶一路」合作機會。在納吉布訪華前,馬國防長希山慕丁曾主動向馬媒披露,馬國將向中國採購18艘「近海多任務艦」,其中前兩艘在中國建造,後16艘在馬國內船廠進行組裝,購艦合同將在納吉布總理訪華期間簽署。

實購4艘與先前馬防長放風時的18艘顯然差距很大。但超過4倍的訂單縮水,合同履行時間則較短,合同執行就較有保障。一傢伙簽署18艘大訂單,合同履行周期過長,馬國明年年底面臨大選,美國必在從中攪局,若納吉布不能連任,新政府說不定就會讓「合同擱淺」。
此外,中馬軍品交易適度控制規模,亦有利於馬國在面對美國的惱怒時,有一定的迴旋餘地。所以,4艘的「小訂單」恰恰反映出中馬雙方對兩國歷史上的首單軍品交易皆十分看重,均採取了心照不宣的務實對待。如果首張「小訂單」履約順順噹噹,馬海軍對中國軍艦用起來又得心應手,那麼,後續的「小訂單」仍可一單單續簽……

西方媒體對中馬首單軍品交易格外在意也格外地犯酸。英國《金融時報》打出的問號是:「鑒於中美在亞太緊張局勢加劇,此舉是否標誌著吉隆坡疏遠華盛頓轉身北京?」日本《朝日新聞》擔心「此舉可能對欲與馬進行防衛合作的日本造成影響。」《日本經濟新聞》稱「這是中菲外交關係自上月出現改善跡象的延續,中國嘗試讓亞洲部分國家脫離美國勢力圈令歐美深感擔憂。」。美國《彭博新聞社》形容這是「里程碑式的交易」。《路透社》則引用納吉布對南海問題的最新的表述:「我們堅決認為,領土爭端應冷靜和理性地通過對話解決」,來反襯馬來西亞與美國的距離正在拉開。最直接了當的是菲律賓的《馬尼拉公報》,就中馬軍購交易,該報直接用「馬來西亞也轉向中國了!」作為報道標題。
西媒顯然集體高估甚至有意渲染中馬首筆軍購的「疏美價值」,嚴格地講,鑒於美國由歷史形成的東南亞影響力依然無處不在,東協十國中的任何一國,都無力支付有意疏遠美國的不菲成本。在中美之間走好平衡木,乃所有東協國家的不二選擇。馬來西亞當然不會傻到自成例外。

不過,中國向馬方出售4艘軍艦,的確有利於南海問題進一步降溫,並對已開始採取部分降溫行動的菲越兩國生產正面影響。而此種暗示性與示範性皆俱的影響,則將迫使汶萊與印尼選擇更為務實的南海立場。南海五個聲索國若都能回歸理性與務實,再加上老、柬、泰、緬四國近期與中國的一系列軍事合作與軍品貿易,只剩一個經濟已呈逐季滑坡的新加坡,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南海分戰略」,將因失去「戰略支架」而面臨「無台唱戲」之尷尬。
南海已經在降溫,變化仍然在繼續,變化是否將進一步朝著有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我們不妨繼續觀察。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