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戰鬥機
10月31日報道台媒稱,第十一屆珠海國際航天展11月1日開幕,今年也正好是珠海航展自1996年首屆航展的第20周年,20年過去,從1996年台海危機後的首屆航展展出的第二代戰機殲-8III,到如今即將展出的第五代戰機殲-20,就可得知大陸軍事裝備是如何蓬勃發展的。學者指出,當前大陸軍事產業已進入「軍民融合」階段,國企與民間軍公部門的良性競爭,催發了大陸軍工產業的科技發展,也為民間帶來了龐大的經濟效益。
裝備製造不再只靠傳統軍工廠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網站10月31日報道,第十一屆珠海航展有來自42個國家、地區的700多家廠商參展,大陸8大軍工企業全員到齊,室內展覽面積達8.2萬平方米,參展飛機超過140架。這次航展除將展示解放軍即將服役、首次公開亮相的第五代隱形戰機殲-20外,還首度增加了7萬平方米的地面裝備動態演示區,大陸自主研發的VT4主戰坦克、VN12步兵戰車等新式裝備將現場表演涉水、過壕溝等機動項目。
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30日接受電話採訪時表示,過去30年來,中國大陸軍工產業經過軍轉民之體質改造,再進入當前「軍民融合」之政策落實階段,以往大陸軍工產業吃定解放軍後勤與裝備部門的好景已不再,現在大陸軍工產業必須以顧客導向原則,儘量滿足解放軍各個使用單位之作戰需求,否則解放軍的訂單就可能流向民間。
圖為老款:殲-20驗證機
張競指出,以往大陸軍工體系與解放軍一家親的文化習性,讓解放軍在軍品驗收上發現許多缺點及漏洞,解放軍對裝備不良之處也無可奈何。但現在軍民融合後,解放軍就成為顧客,在採購上必須公事公辦,大陸國企必須與民企競爭。但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大陸軍工產業近年來在裝備生產品質上獲得顯著進步。
張競說,大陸軍工產業也已警覺到不能再靠「吃皇糧」過活,必須另覓市場出路,所以才會積極重視民品生產。並且依據成本考量,將非關鍵性零組件,轉包民商生產以降低成本,同時增加企業競爭力。所以在近幾屆的珠海航展中,大陸軍工產業展覽負責人員,都使出渾身解數,其積極行銷之態度與技巧,已不輸於任何西方軍工產業行銷部門之水準。而這些作法亦正就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所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強調之「軍民融合」政策指導。
解放軍裝備再不是「小米加步槍」
台灣中時電子報網站10月31日還發表評論稱,和過去不同,解放軍早就脫下土黃色八路軍印象,手中擁有的不再是小米加步槍。空中有殲-20,地上媲美國德國豹式坦克性能的99式戰車。另外,海上海下的林林總總,不僅多而且有威力。
殲-20戰機
評論稱,以解放軍最重視的空軍而言,早期的殲-8現已退居二線,從殲-10到進一步改良的殲-10B、殲-10C,更先進的殲-11,用於艦載機之用的殲-15,新一代空優戰機殲-16,到現在將出現航展的殲-31改良款、殲-20等,幾乎半年就有新機種。成都飛機和瀋陽飛機公司不斷推陳出新。
在教練機種方面,自己發展的教練機獵鷹L15,也有好評。配合外購的蘇-30、蘇-35、蘇-27,從長程戰鬥機到未來仿美垂直升降的中國版F-35,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研發並配署。大陸已完全組構成一套屬於自己的國防體系。而且可完全自主。
更讓解放軍驕傲的大運量長程運輸機運-20,從兩年前遮遮掩掩,到今年就大大方方擺在展場,可見對於相關科技的掌握,軍工單位已有把握。運-20也跟殲-10己大量部署在部隊里。
據說可和美軍阿帕奇較量的武直-10,前年剛在珠海航展露面時功能受到質疑,現已部署了百架在陸軍各重要單位。最讓外界好奇的001航母,明年下水測試已是眾所皆知的事情。
長征系列火箭,是成熟並且可信賴的發射系統。背後代表的,就是各式的彈道飛彈的能量。用噴井式發展,已不能涵蓋整個中國大陸對於軍事發展的把握,應該說隨著科技信心的增長,解放軍已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軍工系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32404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